既然运动可以产生多巴胺,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不喜欢运动?
简单回答一下。
凡是不能上瘾的,都是因为多巴胺峰值不够多。
提供一个非常不准确的数据,部分信息来自于动物实验。该数据仅用于理解多巴胺峰值问题。
注意到0.03到0.08的幅度了吗?
差不多三倍的差距,不同人获得的多巴胺奖励如此悬殊,怎么可能所有人都喜欢呢?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距呢?
因为肌肉运动本身是不会产生多巴胺的。比如电击肌肉产生运动。
运动+中枢神经活动才产生多巴胺。
比如,
运动+社交
运动+目标
运动+挑战
运动+探索。
运动+体验。(来自评论区)(性暗示,室外)
运动+其他多巴胺活动。
等等,单纯的运动奖赏的多巴胺很少。即使是剧烈运动,估计也就0.08的水平,比不上中等运动+中等社交=0.05+0.07=0.12。
这时候有人要说了,我就随便跑跑步怎么就有很多多巴胺呢。
问对了,因为运动+重复性也奖励很多多巴胺。跑步,游泳,登山,骑行,这些都算。
运动+重复性,形成节律,类似于跳舞,能创造大量多巴胺。动感单车就是这个原理。跑步时听些有节奏的歌曲,形成更强的节律,分泌的多巴胺将会更多。
说一下运动+挑战,这就像个赌徒,把赚来的多巴胺全投进去。成功了,将获得巨量的多巴胺。超高的多巴胺峰值会让人上瘾。
通过运动获得了多巴胺之后,再和其他多巴胺行为较量一下。
游戏、视频(尤其短视频),烟,性,赌博。
很大概率被秒杀。
运动+社交+挑战,运动+社交+重复,运动+挑战+探索,或者运动+重复+节奏音乐,双重叠加才能勉强与之一战。
以上是论证运动为什么不会上瘾,或者不容易上瘾的原因。
以下是论证运动创造的多巴胺优势。
三十分钟有氧运动创造的多巴胺能持续分泌4~6小时。
这什么概念,就算你性高潮,分泌的多巴胺也不会持续一个小时。
量多不能持久,且容易上瘾,对工作学习帮助不大甚至有害。
量少持久才是王道。
记住:想聪明,想专注,想勤快,想心情靓,想反应快,有氧运动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