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现在需要大力促进内需,有什么切实可行有效的方法?

发布时间:
2025-04-27 11:30
阅读量:
0

换个视角来看这个问题。

假如国家会在gdp,汇率,工资,就业里面只能选择一个保住,你们觉得会选择什么?

答案是就业。

那么什么样的产业能够承接14亿人口的国家的就业呢?

答案是制造业。

那么制造业这个行业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答案是利润率低。

海尔智家作为空调行业毋庸置疑的龙头企业,净利润率是6.85%。汽车行业龙头比亚迪的净利润率是5.35%。声乐巨头歌尔股份的净利润率是2.56%。这些已经是人中龙凤了,事实上一般的制造业企业,都只有2-3%左右的净利率。

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都知道美国国债相当于无风险收益率。而十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是4.3%。也就是说,你投资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几乎比中国大多数制造业龙头企业的投资收益率要高。

制造业可以解决大量就业,但是它归根结底是反人性的,是重资产的,是不赚钱的,是抗风险能力很低的。不仅工人赚不到钱,资本家也赚不到钱,不仅可能赚不到钱,还有可能因为一次突如其来的风浪就亏得身无分文。

所以,制造业工人必然是工资低的。

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在德国、日本这些公认的制造业强国也是如此。你觉得是大众、丰田、日产赚钱,还是谷歌、苹果、亚马逊赚钱?制造业企业家在金融资本面前完全是赤贫阶级。那么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就是给底层提供大量就业。

然而事实上,就业率是困扰世界上所有国家的难题。8000万人口的德国,有大众,梅赛德斯-奔驰,宝马,采埃孚,大陆集团、博世、巴斯夫、西门子、戴姆勒、蒂森克虏伯、拜耳、SAP、舍弗勒等多如牛毛的优秀制造业企业,但是依旧做不到充分就业。德国有1/6的人口的就业岗位和NGO组织相关。也就是说,德国有1/6的就业岗位是通过国家人为干预创造出来的,实质上是根本不需要的,毫无意义的岗位。

那么中国呢?中国有14亿人,如果没有大量制造业企业给国家就业兜底,如何解决这庞大的社会就业?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人民币一直在对世界主要货币贬值,为什么国家一直在给外贸企业出口退税,为什么哪怕贸易顺差如此之大,制造业还在逐渐扩张。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要解决就业。为了给就业兜底,外贸一直在政策决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哪怕亏本生产,补贴生产,国家也不会让那些靠内卷倾销的小厂生存不下去。

我们都知道人民币汇率实际上是被严重扭曲的。现在中国是全世界物价的洼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生产的工业产品能在性价比上竞争的过中国。都说中国内需不足,但是实际上中国的汽车销量、房产销量、芯片销量、空调销量、显卡销量、手机销量、冰箱销量早就远远超过美国了,中国的肉、蛋、奶、粮食、蔬菜、水果销量早就是全球第一了,中国的钢铁、有色金属、水泥、混凝土、稀土的销量也是全球第一,那么为什么还有人觉得内需不足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扭曲的汇率。按照实物消费数据,人民币兑换美国根本不应该是1比7,兑换欧元也根本不应该是1比8,而应该是1比3,甚至1比2。如果人民币上涨2倍,甚至3倍,那么你还会觉得中国的内需低吗?

不要觉得这很匪夷所思。事实上,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在从1万美元人均到2万美元人均的这个阶段,都是靠本币汇率升值的方式上去的。韩国在1万美元人均的时候,实际经济增速比中国还慢,但是汇率提升的飞快。所谓的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就是本币汇率的重估。

但是中国不能这样做,为什么?因为中国要保护很大一部分中低端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像纺织、钢材、五金、塑料、玩具、低端组装加工等等,一旦人民币升值了,就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在国际上就不会有任何竞争力了。另外,如果中国的人工成本上涨了,像苹果、惠普、富士康这样能解决大量中西部工人就业的企业还愿意留在中国吗?所以一旦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必然就是制造业外流,就业岗位流失,会有一大批人找不到工作。

汇率重估,对日韩这样的经济体来说可能是好事。毕竟一个1亿人口和5000万人口的经济体,可以依靠庞大的制造业巨头带来的涓滴效应,弥补流失的制造业岗位。但是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如果没有低端制造业,靠什么解决这么多人的就业呢?像德国那样,给大企业收重税,然后用财政收入在中国大陆搞出几百万个NGO组织,搞另类的以工代赈吗?

发达国家能提供高工资和高福利的本质,并不是他们生产效率高,也并不是因为他们制度优越或者分配制度好,而是因为他们有一大批在国际上拥有议价权的企业。比如500万人口的丹麦,有乐高这样的玩具龙头企业,有嘉士伯这样的啤酒制造商,有潘多拉这样的珠宝商,有诺和诺德这样的减肥药龙头,有诺维信这样的工业酶龙头,有马士基这样的集装箱龙头,这些都是有高溢价的企业。

而中国呢?有着14亿的人口,是丹麦280倍的规模,注定了一旦涉足一个行业,这个行业的所有产能都会过剩,都会丧失溢价,都会失去在全世界甲方那里收割超额利润的能力。进入了盾构机,盾构机变成了白菜价。进入了成熟制程芯片,成熟制程芯片变成了白菜价。进入了汽车工业,车企开始大降价,大众奔驰宝马福特通用斯特兰蒂斯本田丰田日产的利润全部暴跌。这并不是中国能决定的,而是经济学规律决定的。中国的产业升级注定了所有中国掌握的高新技术都会丧失高溢价,让整个行业都回归充分竞争,收益回落的状态。

事实上,高溢价只和稀缺性绑定,并不和技术水平的高低绑定。比如阿根廷的牛肉,巴西的大豆,品质难道不优越吗?但是依旧只能贱卖,倾销,无法带领国民富裕,因为全球的粮食需求是恒定的,而生产是过剩的。挪威的石油,澳大利亚的铁矿,难道就比阿根廷牛肉和巴西大豆优越吗?但是因为有中国这样的超级制造业大国存在,他们成为了卖方市场,所以能让整个国家的国民富裕。而中国为了能解决大部分人的就业,把自己定位成为了生产型和外贸型的国家,所以生产必然过剩,汇率必然低估,利润必然微薄,这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难以扭转的。

中国如果想要成为发达国家,唯一的路径就是吸干世界上所有高新技术赛道的市场,然后再引领一次科技革命,创造新的增量,而不是在有限的存量上去做分配。一个人均1.3万美元的国家,是没资格谈分配问题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