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东晋时才发明的马蹬,很奇怪卫青霍去病怎么组织的数十万骑兵会战?

发布时间:
2025-04-24 16:18
阅读量:
2

我大学的时候看论文,依稀记得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马镫实物是东汉时期的。可是过了些年,再去网上搜的时候,又变成了两晋时期。

不过那时候我的生活和事业与历史考古交集不多,所以就没多想,也没深究。

这两天,知乎上又有人翻到了几十年前的论文,说发现了几十年前就发现了东汉的马镫实物。

这论文的真伪我也没去细查,刚刚在知乎上搜索了一下,又搜不到那个问题了。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中国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有时候在基础条件上是很有局限性的。

比如,以前历史文献上说,秦汉时期,中国的乡村两级的治理中,被编户齐民的编户民是有选举和被选举权的,乡村两级,尤其是村一级的干部,都是由人民自己选出来后,由政府任命的。

但是以前没有考古实锤,所以你看我们历史教科书上压根就没提过秦汉时期我国民主制的内容。

唯独提了下察举制,但察举制到底是怎么运行的,我国历史学家在以前的认知也是很笼统的。

后来,我们湖南的岳麓书院公布了一批竹简,这批竹简被称之为《岳麓书院藏简》,其中就有几片简牍记载了秦代村一级选举的程序和原则。

即村一级选村干部,必须是由村民选举出来的,而且还有几个原则。

第一,没有爵位的庶民才有第一被选举资格。

第二,如果实在没有符合选举要求的庶民,才能选举有爵位的平民,而且必须从最低级爵位的平民选起。

考古的秦汉简牍实物,无疑体现了秦汉法律对平民的保护和对民主传统的维护。所以,岳麓书院藏简的公布,对于秦汉时期,我国民主环境的研究来说,是铁一般的实证。

但是你们知道岳麓书院的这批藏简是怎么来的吗?

是2007年,我国一位学者发现了某香港文物贩子手里有两千枚竹简,然后多次向国家行文,请求国家拨款买下这批竹简——但没有成功。

后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知道了这事,就多次谈判,最后由湖南大学拨款,才买下了这批竹简,并在整理后进行了公布。

而这整个事情就发生在2010年前后。

加上那几年,我们对全国各地的秦汉简牍的研究有了量的积累,国家也开始有钱了,所以对秦汉社会的研究条件也就越来越丰富了。

最后在整理了各地的秦汉简牍后,我们发现我们一直以来对秦汉时期中国社会的面貌有太多误解了。

然后国家开始搞了很多专项基金,专门去复原秦汉时期的基层治理。比如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秦汉乡治研究》,“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项目中,就涌现了一批基于新的考古资料所形成的研究文献。

但是,这些文献和考古研究转换成公众的认知,显然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比如知乎作为中国精英群体最集中的信息交互平台,仍旧还在广泛传播着什么“秦制”和“徭役没饭吃”。

再比如,根据汉代的文献,汉朝有一个机构十分的普遍,那就是“议曹”。

“曹”,是汉朝政府机关里的一种单位名称,类似于现代的“局”。

议曹,顾名思义,就是议事局,或者说会议局。

议曹在汉朝的设置有多么广泛呢?

县政府有,郡政府有,中央各机关也有。

但是这个议曹具体的功能,以及怎么运作的,我们现在仍旧是不求甚解的,只知道这个机构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其参加议事的成员来源非常广泛。

除此之外就没有更多的信息了,只能有赖于考古出土什么新的材料了。

讲这么多,其实是想说,关于马镫的问题,两汉既然能够发动10万级别的骑兵,必然是在骑乘技术和工具上有了某种大的突破——其中就很可能已经发明并普及了马镫。

但是,很有可能是因为考古水平和文物保存的局限性,所以我们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去系统的论证和实锤这一点。

就好像知乎现在都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只注重王侯将相和官方史书,而轻视平民生活和档案保护。

但是随着我国的考古学发展,我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古代档案和平民记录。

比如,以前都说中国史书对数字很随意,不敏感。

但是根据现在发现的秦汉简牍,在实际的官方档案里,各种徭役、用兵、贸易的数据,基本都是精确到个位数的。

再比如,现在发现的秦汉简牍中,汉朝人一顿饭买多少肉,花了几文钱,都能精确到个位数。甚至汉朝人打官司,怎么立案的,怎么协商的,怎么调查的,怎么上诉的,有哪些人参加了都要精确到人名,涉案金额都要精确到个位数。

这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原来我们以前形成的对中国历史的一些看法,竟然都是错的。

最后,说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认为两汉,甚至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可能已经有了各种类型的、早期的、原始的马镫,只不过这些早期的、原始的马镫不易保存,使得我们还未发现考古实物,也有可能,我们或许发现了实物,但没有引起重视,甚至没意识到那是早期的原始马镫。

像马镫这种东西,一旦发明了,就太普遍了。太普遍的东西,史书上并不一定会专门记载的。

就像“支蹱”,古代人跪坐时的小凳子。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都不知道这么个东西,还以为古代人跪坐就是硬压着小腿的——那不得累死啊?

结果这些年的考古才发现了,原来是有个小凳子,但是这东西太普遍,太普通了,惜字如金的史书上压根不会提到这东西。

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考古。

时隔两千年的东西,你要兜兜转转的去找到历史的蛛丝马迹,再根据有效的史料和文物去拼凑它,这才是正常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