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明祖祠里,如果明朝皇帝全部聚集,朱元璋会先抽谁?
太祖正在太庙中拿着玉如意挠痒痒呢,大明后世子孙在太庙外小广场听宣。 “标儿,把最后那一个亡国的兔崽子给咱叫进来。” “好的,爹。” 崇祯慌慌张张的跑进来,扑通一声跪在朱元璋面前:“不肖子孙参见太祖洪武大皇帝。” 啪~~,太祖还没说话,先一个大嘴巴子抽在崇祯脸上。 “就你个小崽子把咱搞亡国了?” “孩儿不孝,愧对祖宗。” “说说吧,你怎么把国家作没的?” “禀太祖,当时是……,孩儿做了……” 太祖皇帝听完陈…
岳父喜欢看《大明1566》,第一次见面,应该送些什么礼物?
首先,进门不要搭理他,换上拖鞋,一边往阳台走一边说:“练得身形似鹤形,千竹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然后头也不回,把准备好的茶叶递给他,扭头告诉他:“这是明前龙井,是晚上刚发芽时采的,实属不易。给岳母和媳妇每人备了两斤,您委屈点儿,一斤”。如果他提买房的事,你就说:“岳父不体谅小婿的难处。这房子我是买不起了,苦一苦您女儿吧,骂名我来担”。 如果他对你印象好,说不要彩礼,你就说…
《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为什么一直和严党唱反调?
官场上自古以来最无解的死局就是,你的上司逼你违规怎么办? 就人民的名义这部剧里,出现了多少次这种死局了? 李达康命令强拆大风厂…… 没出事儿,拆迁队拿赏金。 出事儿了,拆迁队全员蹲号子。 …… 李达康命令赵东来挪用维稳资金, 赵东来直接表示,你给批个条子,将来上面追究,证明这件事是你李达康让我干的。 赵东来靠山够硬,以辞职为威胁,迫使李达康让步 …… 李达康命令孙连城一地两卖,孙连城不答应,于是被撤职,发…
明朝的宦官集团、东林集团、皇室宗亲,哪个对大明的损耗更大?
我这个回答,可能要把全国各地的人都给得罪一遍。 我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特别是唐宋以后一直在玩一个固定的模式,当这个模式玩不转的时候,朝代就崩了。 这个模型,把我国分成三大块,第一块是边疆地区,是战略缓冲地带。第二块是华北平原地区,是政治核心地带。第三块是江南地区,是经济核心地带。 历朝各代的中央政府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在边疆地区,用江南人的钱,卖华北平原人的命。 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江南人民花钱,让…
大明王朝1566吕芳陈洪黄锦这样的人物为什么晚饭这么寒酸吃清水面条就咸菜?
呵呵,不知为什么,看到这个问题,忽然想起来我姥爷跟我聊天的内容。 姥爷姥姥都是土八路,一起活到了新中国建立,在北京吃过国宴,参加过第一枚原子弹爆炸的工程,也算是经历满满。 他们的话题当中,非常多的涉及到吃。 我把回忆中的事情讲一讲,大家当故事看,不必认真,不必考证,权当一乐吧。 中央领导中,张春桥补入中央委员之后,得以参加很多重要的会议,其中经常会在中南海开会到深夜。 有的时候,会议会延续很长时间,…
《琅琊榜》中的权谋算无遗策,凭什么说权谋不如《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毁地淹田这么大的事儿,嘉靖高高举起半天,最后才敢拿两个知县和一个太监开刀; 而《琅琊榜》六部尚书这种高官,屁大点事儿皇帝说免就免。 《大明王朝1566》里徐阶升了内阁首辅,嘉靖立刻把徐阶的儿子提拔成工部侍郎来 制衡徐阶。(后来做财政预算的时候,掌管工部的徐璠眼巴巴看着自己老爹,求老爹给工部多批点预算,不然工程款不够;搞得想裁减宫殿预算的徐阶里外不是人。) 而《琅琊榜》作者理解的实力变化就…

为什么《大明王朝 1566》里面,解决不了财政问题?
因为一切财政危机的背后一定是更深刻的政治危机,财政危机不过是原本政治体系被破坏后显露出的表症罢了,这是任何朝代都无法回避的铁律。剧中自然也不例外,此时大明的财政危机是这台运行了快二百年的庞大机器即将出现系统性崩溃的前兆。而要明白剧中财政问题为什么无法解决,你首先要明白封建帝制时代的政治体系与其相配套的经济体系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商鞅变法,说到了商鞅变法成功的本质是: 它迎合当时君…

《大明王朝1566》中严嵩有没有贪?
鄢懋卿巡盐回来,给老严嵩写了一本厚厚的帖子。 严嵩:看不清了。你告诉我,这一次一共收了多少税银。 鄢懋卿大着嗓门,接着举起左掌伸出两根手指:阁老!二百! 接着又举起右掌伸出三根手指:三十万两。 严嵩:二百三十万,补今年京官的俸禄和各部衙门的开支应该够了。宫里的呢? 严世蕃:放心吧!宫里的埋伏早就打下了。这二百三十万是给国库的,还留了一百万我收到了工部。五十万年前送进宫去给皇上赏人。剩下的五十万两,过了…

《大明王朝 1566》为何看着那么压抑?
因为它太真实 真实到它几乎无声回答了所有社会问题 并且十分残忍的告诉你: 很多事,无解。这个和钱钟书的围城是一样的 你总能对照到身边的人和事 按照剧情推进来说 看到马宁远说的那几句话: “改稻为桑乃是国策,上利国家,下利你们,为什么就是顶着不愿意改? “全浙江的人死绝了也得改!” “你在王直那当什么头目?” 你能想到什么呢? 看到沈一石自尽以后,留给杨郑何的那封信,再加上严嵩那句:“历来造反的都是种田的,…
如何让刘和平编写《大明王朝》第二部?
刘和平写不出来的。 稍稍有点文学经验的人会发现,在刘和平写的几个经典剧中,《大明王朝》明显跟其它剧本有档次上的不同。 同样是写的历史群象剧,《大明王朝》在立意,人物形象,语言风格以及细节安排上,都远在《北平无战事》,《雍正王朝》这两部剧的水平之上。 这种差距,甚至在《大明王朝》的剧集和小说上都可以明显看出来。 每次我看到B站,还有知乎上一些大V在解说这部剧的时候,总是很装逼的拿出《大明王朝》的小说,说…

为什么大部分人看不懂《大明王朝1566》?
这部剧就是给普通人看的。因为普通人如果来到这部剧中,也就能活到第二集毁堤淹田时,就被搞死了。根本没有机会弄明白为啥自己种田好好的,官兵忽然要来踩自己家秧苗? 很多人看历史剧时都喜欢代入,但究竟代入谁才是正确的,这个很有学问。首先,紫禁城里那群人千万不要带入,他们和我们是天上到人间的距离。其次,那群地方大官也不要代入。胡宗宪是军区一把,郑泌昌、何茂才是省级政要,马宁远是杭州知府,要祖坟冒青烟才能爬…
《大明王朝 1566》里的冯保一开始挺小人的,为什么吕芳护着他?
没有体制内经验,或者没有足够的斗争经验的人,是看不懂吕芳和冯保的关系的。 《大明王朝1566》里面,最容易被看错的人,就是吕芳。 几乎,所有的影评都认为,吕芳是嘉靖的人,是中立的,这是错的。吕芳确实是嘉靖的,但他并不中立,他是嘉靖的授意下跟严党合伙。 在一篇有关严世藩的回答里我说过,吕芳是和严党合伙的,两者是深度绑定的。 看不懂这点的人,就会对吕芳做事情的态度和背后的原因理解不清楚。 打死周云逸这个事情…
丰臣秀吉为什么执意对大明用兵?
第一个是吃了没文化的亏。日本武士阶层就是日本的贵族阶层、文化阶层。 你看《怎么办家康》里,青年家康最爱不释手的是读《吾妻镜》(镰仓典籍)。 这是武士阶层学习历史、掌握历史,构筑世界观的写照。 你让德川家康去打大明,可能吗? 文化和文化的力量,不读点书是体会不到的。 别说你冷兵器时代的日本了,就算你热兵器代差,日本光靠打、也不可能打赢和取代大明。 因为中国这个体量,只有它自己投诚、认你做爹,你才可能入主…

陈红在《大明宫词》中几乎全程面无表情,为什么比起现在的演技差美女,她的太平公主备受赞扬?
1、妆造陈红扮相,大气的中式鹅蛋脸,丰盈的发髻,华贵的服饰,她往那儿一站,大家就相信她是大唐最美的公主,一朵没吃过任何苦的、锦绣金银福乐窝里养大的牡丹花,带着欲望飨足的倦怠。 她会不会演不重要,脸和体态完成了角色40%,服化道完成40%;还有20%靠观众脑补。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为什么暗含「大明」的山东济南大明湖,在清朝严格的文字环境中得以留存?
我告诉你一个更反动的。 民国成立以后,北京当局大张旗鼓的把所有带大清的东西改成民国。当他们要把大清门的牌匾改成中华门的时候,发现这个牌匾的青金石不容易得,没办法短期内弄一个新的。他们就打算把它翻转,用牌匾的背后来刻字,先应付过去嘛,之后经费充裕再准备个新的。 结果他们翻转一看,牌匾的背后赫然写着大明门三个字。
《大明王朝 1566》中你们所记得的最小的细节是什么?
赵贞吉要扣海瑞的工资。 嘉靖问人家是清官,过不了日子怎么办? 赵贞吉说把自己的工资拿一部分给海瑞。 然后赵贞吉是二品不发工资。 然后户部发工资,海瑞领不了,没工资。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太祖在上海整理国民党的党务, 结果国民党右派就用不发薪这招对抗太祖,不光不发薪,办公费用也不发。 然后太祖回湖南了,再回来是1949。

陈宝国在《大明王朝 1566》饰演的嘉靖怎么样?
陈宝国演的,汉武帝,嘉靖帝都从面部演出的“龙型”。但两个角色看上去完全不同,气质上简直天渊之别。要不是脸一样,都不敢相信是同一个人演的两个不同的皇帝。 汉武帝后期看上去是一条“老龙”,但这条“老龙”虽然已经年老却依旧霸气,威严,但同样给人一种哀伤感。 嘉靖同样看上去是一条“老龙”,这条老龙多疑,阴狠,自负。但同样给人一种孤独感。
10万个皇汉穿越到明末,能不能拯救大明?
一个皇汉回去会死在明末的饥荒中,甚至没有见到建奴屠刀的机会 十个皇汉回去,在流民群中勉强苟活,然后大概率被所在地军阀随手宰了,运气好多活些日子或许能让鞑子入关多砍几颗人头 一百个皇汉回去至多能组织下些微抵抗,撑到入关,然后在所在地打打游击,满清清剿起来不比剿匪困难 一千个皇汉回去,如果前期顺利依靠自身科技优势发育起来可以碰一碰伪军,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等八旗正规军腾出手来,也不过是他们眼里的两脚羊…
《大明王朝1566》中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真是死局吗?
沈一石已经告诉你了,改稻为桑,从一开始就是个死棋 杨金水:刚才不是说了么不要来虚的,真金白银打了半辈子的交道,来点硬的行不行? 沈一石:公公,这件事从一开始我们就错了。 杨金水:我们?你说的这个我们里边有我吗? 沈一石:都有,改稻为桑这步棋从一开始就是一步死棋,公公没看出,我也没看出,其实在当初胡部堂不愿意按内阁的意思去改稻为桑,我就瞧出了一点端倪,但一想这是有旨意的,总不成皇上说的话也会收回去吧,…
《大明王朝 1566》中为什么大家都对赵贞吉嗤之以鼻?
赵贞吉把户部赈灾的60万两银子给了嘉靖帝修道观。徐阶问他受灾的地方的百姓怎么办,他说从富裕的地方调粮。徐阶又问:他们能同意调?赵贞吉说:半年前就打了招呼,他们愿意同舟共济。接下来大兴就饿死了很多百姓。海瑞很愤怒,天子脚下竟然还让饿死人,其他地方得多惨。 就是因为他出了这60万两,嘉靖帝当场就让他进了内阁,他感动的热泪盈眶。 胡宗宪说赵贞吉是个宰府之才,和他有二十年的深交。不知道胡宗宪为啥给他这么高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