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为什么一直和严党唱反调?
官场上自古以来最无解的死局就是,你的上司逼你违规怎么办?
就人民的名义这部剧里,出现了多少次这种死局了?
李达康命令强拆大风厂……
没出事儿,拆迁队拿赏金。
出事儿了,拆迁队全员蹲号子。
……
李达康命令赵东来挪用维稳资金,
赵东来直接表示,你给批个条子,将来上面追究,证明这件事是你李达康让我干的。
赵东来靠山够硬,以辞职为威胁,迫使李达康让步
……
李达康命令孙连城一地两卖,孙连城不答应,于是被撤职,发配去了少年宫、
祁同伟命令下面的局长释放强奸犯,
局长不答应,祁同伟收拾他,
局长答应,事后高育良收拾他。
赵立春命令开月牙湖美食城,
李达康不答应,被发配去了林城,如果不是能力过硬杀出来了,大概率仕途彻底没了,提前被安排去政协养老。
高育良答应了,被赵立春选拔成为了下任省委书记的接班人……但沙瑞金来了直接死揪着这件事不放,把他送进了监狱里。
看到没,每次被上级逼迫去违规,怎么做都是死。
……
改稻为桑就是个死局,
整个改稻为桑的国策,只是一个严党用来兼并土地的旗号。
通过制造水灾,让土地的价格从50旦降到8旦。
等于是让沈一石用16亩地的钱买100亩地。
然后按照惯例,沈一石要把其中80亩地以各种方法上交给严党,自己赚个跑腿费,等于是用16亩地的钱买到20亩地。
如果胡宗宪推波助澜,协助严党完成这次兼并工作,作为浙江地头蛇,这次赚的土地,他至少能抽走20%。
但是……
如果未来激起了大规模民变,叠加倭寇骚乱,那胡宗宪直接就是死路一条。
就算严嵩想保胡宗宪都保不住,朝野上上下下都会上书弹劾,要求砍他的脑袋祭天。
所以胡宗宪丝毫没有关注眼前利益,而是预感到了未来的巨大隐患。
……
不做这件事情,得罪了严党没有好日子过,
做这件事情,将来民变,浙江乱了,胡宗宪可以说必死无疑。
而胡宗宪做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自救。
先是通过郑、何两人警告严嵩,自己有马宁远写的毁堤淹田的供书。
然后又在皇帝面前玩了一出移花接木,换成了河堤失修的供书。
因为他清楚的知道,毁堤淹田死了几十万百姓,在皇帝眼里屁都不是,根本扳不倒严嵩。
事实也的确如此,道长早就知道毁堤淹田的真相了……却反而嘉奖了杨金水。
如果胡宗宪真把毁堤淹田的供书交上去,不仅扳不倒严嵩,反而会和严嵩成了不死不休的仇敌,接下来基本上混到头了。
所以他只能尽力帮严嵩遮掩,提前杀了马宁远就是为了灭口,免得清流把他抓去找罪证。
还是那句话,有些事儿,不上秤没有二两,上秤了千斤打不住。
道长可以心底不在意毁堤淹田,但这件事公开了,就不得不追究,否则他口碑彻底臭了。
……
同样是浙江巡抚,郑必昌连海瑞一个知县都拿不下,别说杀掉,连抓都不能抓。
但胡宗宪是直接砍了马宁远这个知府的脑袋。
到了朝堂上,道长果然是为了这件事情痛斥了胡宗宪……
这就卖给了严嵩一个天大的人情。
……你看,我为了帮你遮掩罪行,违规杀了马宁远,以至于皇帝都拿我问罪。
所以,你还不帮我一个忙?
然后,胡宗宪主动提出辞职。
……
于情,胡宗宪帮了严嵩天大的忙。
于理,人家反对你改稻为桑,留着他当浙江巡抚,未来改稻为桑会处处被掣肘
最后,人家自己还想辞职
……
所以严嵩理所当然的弹劾了胡宗宪,把浙江巡抚换成了郑必昌
……
然后胡宗宪立刻以借粮食的名义跑去江苏,还在江苏装病拖延了五六天……任由郑必昌在改稻为桑这件事上为所欲为。
正常情况下,在胡宗宪回浙江之前,郑必昌就把事情办成了。
事后追究责任
于情,胡宗宪不在场。
于理,胡宗宪只负责军务,政务是郑必昌干的。
最后,人家胡宗宪当年就坚决反对改稻为桑,还闹到朝廷……
这黑锅怎么也扣不到胡宗宪头上。
……
到时候追究的话,9成责任都在郑必昌身上。
砍了郑必昌的脑袋,那巡抚的位置还会还给胡宗宪……
这才是真正的顶级人精。
处于风暴漩涡的中心,愣是把自己摘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