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白人特别喜欢印度的灵修之类的概念?
他们不仅喜欢印度灵修,还喜欢道家养生,阴阳风水,佛家顿悟,萨满神秘体验等等。每种宗教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基督教的劣势在于它的寓言性。
基督教在蒙昧时代起到了积极的指导生活作用,隔绝了野蛮,用圣经与教义规范建立了一定理性生活模式,所以你看到西方早期科学的很多建设者是神父修道士,他们以探索神的奥秘的名义做了一些早期科学探索。但整本圣经是一本寓言式的宗教典籍里,也就是在讲故事,用故事的寓意和哲学思考来教化人规范人,这使得它无法更进一步解释现实,更进一步指导现代生活,这方面的地位逐渐被科学与哲学取代。
而在另一方面,在神秘方向上,主流基督教的神秘体验性是十分薄弱的,实际上相当反对神秘主义,把各种神秘体验斥责为巫术,激烈时还会猎巫,这是西方历史大背景导致的,耶稣本人虽然在圣经内施展各种神迹,但他本人言行却很反对人们依赖这些神秘力量,认为信仰不能基于崇拜神力强大,这实际相当“正道”,有孔子“敬而远之”的味道了。同时,罗马灭亡后西方长期陷于野蛮与神秘,为了让社会走向“正道”,基督教长期扮演了教化角色,使它的各种宗教仪式具有极强的社会性,但也导致在向内认知方面,在个人修行方面就很弱了,对普通信众来说只能通过牧师的布道来实现宗教生活,“自我修行”的内容单薄,多数就是通过生活反省体察,或者主内兄弟姐妹团契分享宗教感悟等等,自我修行的是极少数修道士,不关大部分人的事。很多基督教系的邪教就是因为本教这方面薄弱,导致分支粗放的去发展神秘体验,最终出现各种问题。而东方宗教则有详细复杂具体的各种自我修行法门和道路,选择丰富而有细节,还有师承体系,不容易出岔子。
所以不谈迷信不谈神秘从现实角度来讲,白人这么热衷东方灵修和东方悟道,本质上就是基督教没能满足“个人修行”这种“市场需求”,所以只能向其他方向求索。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受到巨大压力,各种意识形态又对人的认知轮番冲击,人焦虑而惶惶不可终日。而所谓灵修等各种个人修行模式,从现实角度,就是“自主或半自主的调整自我认知和思维模式”,让人的精神状态适应现状或者超越现状。不要说那些社会精英整天想研究人的思维本质,理解社会运转规律,就说普通人有时也会占一课了解一下凶吉,读一下佛经安抚一下自己的精神,这方面的市场需求是十分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