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安石变法仅50年北宋就灭亡?
最近几年经济不好,老百姓生活压力大,工作不好找,消费不振,为了鼓励消费,国家推出了:消费信用贷款。
那么,请问:你觉得消费信用贷款,可以促进经济吗?这个利息可比高利贷低得多得多。2.5%~2.8%的利率。
如果今天政府强行摊派,不借不行,强行往你卡里打100万,年底还102.8万。可如果你工作一年也攒不下2.8万,怎么办?(当然了,如果你真的急需用钱,这个利息是真的低,)
北宋当年也遇到经济不太行的问题,王安石推出的青苗法,以低于高利贷的利息,20%的利率贷给农民。
王安石以青苗贷发放情况为考核标准,导致各级政府,强行摊派,强行老百姓贷款,比如借100万,年底还120万。
你本来不需要贷款,但是强行给你卡里打100万,年底还120万,你一年才能赚2万块钱,等到了年底,你就倒欠18万,你只能把耕地卖掉还债。
青苗法,不但让无数农民破产,还导致了土地兼并。
而且青苗法这还只是王安石变法的其中一项。
经过变法,王安石给国库里积蓄了可供朝廷使用20年的财富。
可问题是,这些钱,不是从贪官、富户、士绅手里来的,而是从底层老百姓手里盘剥来的。
就王安石这么敲骨吸髓的搜刮民脂民膏,北宋50年才灭亡,简直就是奇迹。
王安石从被南宋被定为北宋灭亡第一元凶,第一大奸臣,直到梁启超翻案之前,漫长的历史中,夸王安石人品好的,有;夸王安石文学水平高的,有;夸王安石为国为民的,没有!
今天的网民们,不要总是,古人皆醉,就今天的你独醒。
#####20250415补充一下
就针对部分网民所说的,王安石变法是提高生产力的,让北宋多活了50年,如果没有王安石变法,北宋灭亡更早的说法进行反驳:
北宋在王安石变法前,三冗两积的问题已经持续了很久,是有财政问题,是有赤字,但是整个国家运行还是很稳定的。国家财政有赤字,和财政破产并没有必然关联。
有人举明朝的例子,说如果没有王安石变法,北宋会像明朝一样财政破产。
可恰恰是明朝的例子,证明了北宋的灭亡就是王安石变法要负很大责任。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北宋的问题和明朝完全两码事,北宋收税是没问题的,北宋的问题是开支大,也就是冗官、冗兵、冗费;而明朝是由于文人士绅集团不交税,导致明朝收不上税,无钱开支。
北宋是花的多,明朝是没钱花。
如果变法:北宋应该是节流;明朝应该是开源。
为什么北宋应该节流?因为北宋收上来的税款,是非常非常多的,远超后来的明朝。北宋不是收入少,而是花的太多太多了。老百姓交的税已经够多了,还开源?那就把老百姓敲骨吸髓了。
而明朝是因为土地兼并,所以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向土地所有者收税,用来开拓税源。
再一次拿出司马光的至理名言:“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胜于加赋。”
司马光这句话,在农业社会,是100%正确的,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了。
根本就不存在吹捧王安石的人所说的那种可能:变法提高了生产力,做大了蛋糕。
因为在农业社会,人均gdp是几乎是固定的,上下浮动非常小,根本就没有做大蛋糕这个可能,如图:
只有在发明了蒸汽机,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大生产,人均gdp才开始指数级增长,才出现了资本家,才有了资产阶级革命,蛋糕才开始巨大化。
王安石变法结果是:国库积蓄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冗官没少,冗费没少,支出没少,土地兼并更加严重,流民遍地。兵倒是裁撤几十万。
而敲骨吸髓来的钱,和西夏一战就全赔进去了。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的北宋。
可以想一个问题:你是一个北宋的农民,由于变法,导致破产,将耕地卖掉,流离失所,你该如何脱贫翻身,需要多少年,3年?5年?10年?
如果这个时候金人打过来,一贫如洗的你,如何支援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