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是不是对鲁迅嗤之以鼻?
钱锺书是敬重胡适,但看不起鲁迅,且颇鄙薄其为人的,这事完全不必遮掩。
钱晚年曾亲口对人说过,单论人品,胡适绝对高过鲁迅,而蔡孑民之流“乃一官僚耳”。就是这么直白。
至于钱锺书何以鄙薄鲁迅,原因也不难猜测,但可能多数朋友都想不到。那就是:钱锺书一生都很尊重妇女,算得上吾国最早一批“女性主义者”,而他觉得鲁迅在“男女方面”不过关,以至于德行有亏。所以,他会认定鲁迅之“品格”是不足道的。
实际上,日后周作人对乃兄大失所望,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这个。
周作人就始终不承认许广平是他嫂子,而肆意贬之为“妾”,这个称谓对许本人也受伤刺激很大,晚年自传里不忘各种讽刺痛骂,幸灾乐祸之至。
她终身最讨厌的人大概也是这位“二叔”,日后周家大房二房子孙无法和解,至今陌路,也有这个芥蒂在。
至于说,有人猜测钱锺书这种“文人相轻”表现,可能与私人恩怨有关,即鲁迅和他爹钱基博、其妻杨绛姑母杨荫榆都有过节,分别都打过笔仗,这个观点并不太对。
因为公平地说,钱锺书这个人还是比较超脱的,“史家意识”颇重,生平情绪与言论极少因私人关系之好恶而左右摇摆,更别说他对自家老爹也很不以为然,教书那会就经常公开对着学生们讲他爹这不行那不对的,不大可能受此干扰。
而且,这里的关键点在“品格”评判,并不涉及文章、学问和思想。鲁迅的杂文、小说水准到底如何,钱锺书倒是三缄其口,从无评议。
大概率,在钱锺书这种读书到顶的人眼中,同时代文人的学识都不值一提,反正再厉害都不如他,所以他月旦人物更重人品。(见刘铮《钱锺书瞧得起谁啊? 》
从现有材料看(比如汪荣祖的访谈录),对于鲁迅羽太信子的花边传闻,钱锺书是信的,而且还津津乐道给海外同行听。
更为重要的是,他对鲁迅“冷落”原配朱安女士这个事,是极为不满的。
有证可寻的是:1981年底,适逢鲁迅诞辰100周年,社科院出了一本鲁迅传记作为纪念物,钱锺书看后颇为不悦。而原因仅仅是因为,这部书“中间只字不道其原配夫人”,而且这样的“重大失误”居然“国内外皆有私议而无声言者”,他实在看不下去了(1985.4.6钱给李国强信)。
从这些蛛丝马迹不难看出,钱锺书杨绛夫妇看人,尤其是看同时代的文人同行,一以贯之是极为重视“私德”的。而“私德”中的男女问题,在他们眼中无疑又是重中之重。
他们受现代西方教育很深,比较喜欢且敬重那种尊重女性、伴侣好且能始终不渝之人,认为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高级的操守,因为由这种“男女关系”\“夫妻相处之道”,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林语堂陈寅恪诸位也有类似看法)。
钱杨夫妇不大看得上徐志摩、张爱玲乃至林徽因,对恩师吴宓也有挖苦,主要都在这层因素,可惜时人多看不明白,总以为他们夫妻是“促狭鬼”,是自大狂,是至为刻薄之人。我以为是不免冤枉的。虽然但是,钱这么评价鲁迅,也是源自诸多误解,受苛评的鲁迅也是“冤哉枉也”。
同理,钱锺书高看胡适,也有老胡在“男女方面”比较规矩,甚至堪称楷模有关。他年轻时见过胡适,还一块吃过饭,以钱锺书之狷介,这个三番五次愿意去见面本身,就说明了态度。
同事兼前辈陈寅恪即便同出一校,也接二连三托熟人致意,钱都懒得面基一会,他是那种好感不够深都不屑一顾的无比高傲之人。
而到了1980年代,大陆陆续出版胡适著作,钱锺书还为之欣慰不已,给友人的信中说,“胡公已渐恢复名誉,公道自在人心”(1986给王珉源信)云云。
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当是钱锺书夫妇对于胡适这个人的“道德操守”尤其是婚姻问题上是信任的,是珍重的,甚至有敬服之意的。
至于胡适的文章、学问与著作,钱都看不上,觉得他的那些东西不过尔尔(刘衍文《漫话钱锺书先生》)。胡适的路线选择,钱锺书的态度,大抵也在“半破半不破,半肯半不肯”之间,不会完全投契的。
不难揣测,在钱锺书心目中,胡适之留给后世的最重要的历史遗产,或许就是他的“道德文章”了吧?钱锺书自己是个“正经人”,一生都无男女绯闻,对老婆杨绛那一个“举案投眉”,对女性同胞也从不见“凝视”之举,是真正堪称民国“好男人”典范的,他之更欣赏推重胡适之的品行,也在情理之中,不喜欢鲁迅也很好理解。
只不过,还是那个“虽然但是”,以钱锺书之博学精明,实际也未免“上了印刷品的当”(《围城》名言:“没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了人的当;受过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了印刷品的当”)同时也上“流言蜚语”的当,他之非议鲁迅是这样,他之高赞胡适也是这样。
可以说,如果他可以多活10来年,得看余潜山周质平这些“胡粉”不为贤讳“挖坟”爱豆的书,得知胡博士在男女上可一点都不清白,无非更善于掩饰这个“真相”后,大概率会对胡适之改观很多,甚至要自悔失言的吧?
公平地讲,在男女问题上面,鲁迅还是更坦荡的,反倒是胡适“完人情结”太重,不少事未免“敢做不敢当”,自我粉饰太多了。说到底,钱这一褒一贬一喜一恶,主要还是信息缺失导致的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