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国教育用什么形容最合适?

发布时间:
2025-04-16 16:19
阅读量:
7

扶持庸才,溟灭天才。

你最容易听到的应试教育拥趸的一句话就是:“你连学校老师安排这些科目都学不明白,你还能学明白个啥?你凭啥接受高阶专业职业化的高等教育?”


没错,说这话的人服从性特别强,老师安排什么学什么,但是学校课堂之外的知识他们几乎漠不关心,课外世界的知识累积量往往低的令人堪忧。但凡是学校老师不安排的知识内容他们就丝毫没有学习的兴趣动力了。

一个应试教育的拥趸,一定不会因为喜欢历史,在课余时间读完《罗马帝国衰亡史》,一定不会在广袤的互联网世界探寻犹太文明起源。

一个应试教育的拥趸,一定不会像王兴兴一样沉迷于各种机械组装设计,一定不会像饺子一样花费大量时间绘画自己喜爱的卡通人物,一定不会像冯骥一样花费大量时间体验并思考游戏。

因为他们压根就没有课外时间,如果有,他们也会选择去刷题。


一个任劳任怨、唯命是从、唯利是图的人,很容易在中国教育体系中脱颖而出。

但是他们并不热爱他们所学的这些知识,

因为他们大多数会毫不犹豫的抛弃老师传授的大部分知识,投身于四大行。

但是他们坚定的拥护这种高考制度,美其名曰公平竞争。

过分强调竞争选拔的公平性,而完全忽视人才培养的科学针对性,就是应试教育主义拥趸的逻辑弊病。


比如我要选拔一批国家队男足运动员,我设定一个类似高考的选拔制度。让所有身高180以上,铁人三项成绩全国前30的男性征召进入国家男足的青训营。

这看似整齐划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实际上完全就是在埋没人才。第一批被淘汰掉的就是像梅西这种天才。


偏科的天才很容易被埋没,比如冯骥,比如饺子,比如马云,比如王兴兴,比如韩寒,比如成龙,比如周杰伦,比如赖平。


在我们疯狂抱怨中国男足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的时候,却从来无法引发公众对于教育体制的批判与反思。我可以说中国的教育体制埋没了无数个中国的久保健英和孙兴慜,类推到其他行业同理。


韩寒那句话的含金量还在提升,中国教育想要的是全才,然而社会需要的是人才。

什么技能点都乱加,最后往往就是垃圾号。

从建号初期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有规划性的加点才可能脱颖而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