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市府办回应「禁用红蓝黑招牌」损失赔偿,称谁让改的去问谁,如何看待其处理态度?政府应该赔偿商户吗?

发布时间:
2025-04-16 15:16
阅读量:
15

小狐为知友们带来独家深度观点~

河北廊坊三河市招牌“改色”风波仍在继续。

极目新闻记者在三河当地实探发现,许多店铺已完成招牌更换;有的门店旧招牌拆下,新的没装上,只好临时拉个横幅应急。许多商户仍然忧心,换招牌的费用多数达到几千元,他们不知道这笔钱找谁来出。三河市政府办公室有关人员表示,对于受波及的商铺损失如何赔偿,其并不了解,“谁让你改的,你去问谁”。

4月15日,廊坊市在通报里提到,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全面整改。这事闹了一周了,在外人看来,既然公开表态整改,应该想清楚了接下来要怎么做,比如被迫更换了招牌的商户该如何处理,是不是要统一改回来,这笔钱谁出,之前的损失要怎么赔等。即便不能马上出台一个妥帖、照顾到商户利益的方案,也可以给出一个大致的时间表,让各方安心。

然而截止到目前,当地各部门的反应让人很失望。三河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至今“隐身”,没有任何回应;三河市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直接表示,“谁让你改的,你去问谁”。从此前的媒体曝光来看,市场监管局在这场闹剧里出力不少。三河市北蔡各庄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提到,之前有二十多天,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每天都来村里的综合服务站办公,就是为了给商户们更换招牌备案、审核,然而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上午被免职,工作人员下午就不见了踪影。

当初上面一声令下,相关部门马上派工作人员到基层和商户们“打成一片”,如今“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就放着烂摊子不管了。当然,没有统一的可操作方案,相关部门确实不好做什么,但这般推诿和甩锅,还是让人大跌眼镜。

这场风波,说到底折射的还是权力任性乱象。若继续乱成一锅粥,整改无从谈起,会让人怀疑,廊坊的通报更多是为了平息舆情,承诺不一定会兑现,也将进一步影响外界对当地营商环境的信心。

招牌改色事件给当地商户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根据报道,3月以来,当地整改了1820块牌匾。三河街上有大量的门店更换了招牌,就算是保留原来的金属框架,只换新的底板、字、灯带,也价格不菲。按照面积最小的3.6平方米(3米长、1.2米高)招牌,价格也需要近2000元,而那些面积更大且完全更换的招牌,价格需要几千元甚至几万元。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生意不好做,这些小超市小门店原本就利润微薄,几千元的花费,很有可能就是一个月的利润。这么一来二去的折腾,很多商户的日子肯定不好过。况且,改招牌的花费还只是明面上的,有不少当时“服软”的商户认为招牌改了之后,顾客流失,生意很受影响。

与此相对的,当初坚持不拆招牌的商户,喜滋滋地表示等来了“胜利”,省下了拆招牌的5万元。而街上的广告制作公司生意十分火爆,赚得盆满钵满,有老板夸张地表示,这是“百年难得一次的机遇”。几家欢乐几家愁,这些充满讽刺意味的画面背后,是严重受损的政府公信力。

要修复政策公信力,挽回政府信誉,当务之急就是要出台合情合理的整改方案,赔偿商家损失。如果损失无人负责,参与其中的职能部门事后可以相互推诿,置身事外,那违法行政的成本就太低了,根本无法震慑后面的效仿者,也很难让商户放心经营,因为不知道何时又来一番类似的折腾。

反思整改和建立长效机制,不能只是说说而已,这场改色风波,不能只是主要负责人被免职就画上句号了。也有人说,不管怎么给商户赔偿损失,倒头来还不是纳税人买单。这种现实让人沮丧。从长远来看,要减少权力折腾民众,避免民众为权力任性买单,还是需要制度发力,把权力关在笼子里。

搜狐《狐度》

商户换牌费用“谁让改的去问谁”,这可不叫整改_招牌_三河市_廊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