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太妃到贾府挑选姑娘,为何选中的是探春,而不是其他人?
只有探春。
才是贵妃真正的小妹。
一个知识点:红楼宇宙,不分嫡庶。
强调:不分嫡庶。
三春都是一样的待遇。林黛玉进贾府时,三春出场。“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上学接受教育也是一样。
且全部养在老太太跟前,内帷闺训也是一样。
而且原著也通过王熙凤之口,鄙薄了那些挑嫡庶的人:
凤姐儿笑道:“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他不错。只可惜他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
平儿笑道:“奶奶也说糊涂话了。他便不是太太养的,难道谁敢小看他,不与别的一样看了?”
凤姐儿叹道:“你那里知道,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
平儿的话才是正常的嫡庶观,就算是庶出,也没人小看她,也跟别的姑娘是一样的。
而王熙凤,作为高门大户王家的正经嫡出姑娘,对于攀亲挑嫡庶的人,称之为“轻狂人”,轻蔑之情,溢于言表。
古中国传统的是“父权制”,所以女孩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都从父从兄从夫而不从母。
三从四德之三从:在家从父,已嫁从夫,夫死从子。
再者,也可以参考《甄嬛传》选秀时报秀女身份时的台词:
大理寺少卿甄远道之女甄嬛、济州协领沈自山之女沈眉庄、包衣佐领夏威之女夏冬春、松阳县丞安比槐之女安陵容。
并没有介绍过她们的母亲都是谁。
且皇后是庶出。但根本不影响她坐在皇后的位置上。
南安太妃来贾府挑选姑娘,是87版红楼电视剧自己改的,原著只说南安太妃见了姑娘们,给了点小礼物就完了。
但是在贾母的寿宴上,贵妇之间要见姑娘,大都有相看说亲之意。
三春虽则都养在贾母跟前,但迎春是贾赦的女儿,在家从父,迎春的婚姻决定权在贾赦手里。
原来贾赦已将迎春许与孙家了。这孙家乃是大同府人氏,祖上系军官出身,乃当日宁荣府中之门生,算来亦系世交。……因未有室,贾赦见是世交之孙,且人品家当都相称合,遂青目择为东床娇婿。亦曾回明贾母。(第七十九回)
贾赦直接将迎春许配给了孙家,只是最后知会了贾母一声。
贾母心中却不十分称意,想来拦阻亦恐不听,儿女之事自有天意前因,况且他是亲父主张,何必出头多事,为此只说“知道了”三字,馀不多及。
正是因为婚姻决定权在父亲手里,所以祖母如果想要阻拦就是“出头多事”,贾母没有任何决定权,只是出于母子情面,被“通知”了一下。
贾政又深恶孙家,虽是世交,当年不过是彼祖希慕荣宁之势,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门下的,并非诗礼名族之裔,因此倒劝谏过两次,无奈贾赦不听,也只得罢了。
贾政知道孙家的品行,也有为迎春担忧的考量,但是迎春的婚姻决定权就只是在贾赦手里,别人的劝谏,他要是真不听,那还一点办法都没有。
惜春同理。
且惜春还不是荣国府的姑娘,她属于宁国府。
惜春的婚姻决定权在贾敬手里。贾敬出去修道,那就在贾珍手里。参看第九十五回:
因薛姨妈那日应了宝玉的亲事,回去便告诉了宝钗。
薛姨妈还说:“虽是你姨妈说了,我还没有应准,说等你哥哥回来再定。你愿意不愿意?”
宝钗反正色的对母亲道:“妈妈这话说错了。女孩儿家的事情是父母做主的。如今我父亲没了,妈妈应该做主的,再不然问哥哥。怎么问起我来?”
暂且不说后四十回续书质量如何,只是宝钗这般言辞,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宝钗父亲去世,就由母亲或者哥哥做主。
所以,若按电视剧的思路,贾母知道南安太妃来挑人,迎春和惜春的婚姻决定权她是不能干涉的,自然不能叫出来。
只是薛林,她们二位,归属于薛家和林家。薛宝钗的婚姻决定权在薛蟠手里,林黛玉本质上是孤女,史湘云已经定亲。这三位都是来衬托探春的。
而依据父权制来讲,贵妃娘娘唯一的小妹,只有探春。
迎春虽非旁支,也在荣国府,但她是伯父家的女儿;至于惜春,那就是旁支了,她在宁国府。
电视剧的思路是,战败和亲。
探春是假充南安太妃养女之身份,前往战胜国和亲。
虽则才智、品貌、性格等方面皆需要考虑,但首要还是考虑其社会地位。
是父权制,但皇权超然于一切之上。
贵妃是皇家人,贵妃唯一小妹的社会身份是最大的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