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妈(苏姿丰)接手 AMD 后市值就超越了Intel?苏妈做对了什么,或者Intel做错了什么?

发布时间:
2025-04-27 11:04
阅读量:
3

牙膏厂有两大牛叉的地方

第一,是董事会里几乎没有懂相关技术的

第二,是自从十多年前以来,所选上来的CEO也都基本不再是技术一线的专家,甚至开始倾向于职业经理人,那些不管是去沃尔玛还是星巴克都能能吃的开的善于制作PPT展示商业营销的“精英”。

靠这样的人才,能够做到对于技术风口具有敏锐嗅觉,对于技术决策有非凡自信和坚强意志么?恐怕他们最善于的就是不断的炒作概念,变现积累,回购股票,寅吃卯粮吧, 坐几年CEO带着全公司一起吃老本皆大欢喜,把一副潜藏危机日益深重的烂摊子击鼓传花交到下一任手里。


补充说一点,英特尔的堕落的锅不是CEO可以独自背的, 首先堕落的是英特尔的董事会。

首先看英特尔董事会的特性变化:在英特尔早期(比如戈登·摩尔、安迪·格鲁夫的时代),董事会成员大多数是工程师出身,有深厚的技术理解力。而到了21世纪初(尤其是奥特里尼(Paul Otellini)之后),英特尔的董事会逐渐被财务、运营和市场背景的人士占据,缺乏真正的半导体技术专家。 这些董事更关心的是短期财务表现、股东回报、利润率,而不是长期技术领先。
结果就是:董事会在选CEO时,自然优先考虑那些“能稳住财务指标、能精打细算”的人,而不是那些愿意冒技术风险、押注长期创新的人。

所以在2013年选了科再奇(Krzanich)

科再奇是内部培养出来的典型运营高手:他是长期负责生产线管理、制造工艺、供应链优化,比如如何提高良率、降低成本、按时交付。也就是说,他是一个典型的制造业运营型高管,擅长“把既有的东西做得更快、更便宜”,而不是开创新技术或进行研发突破。

而当时的董事会认为:“英特尔是巨无霸,只要稳住制造线,稳住PC服务器市场,继续赚大钱就行”,完全低估了外部科技产业的巨大变化(尤其是移动、AI、云计算、大数据)。
所以最终选了Krzanich —— 一个最符合他们短期利益诉求的人,而不是一个能引领英特尔转型的人。

也就是说,董事会的偏好决定企业领导人,而领导人特质决定企业走向:

科再奇本人缺乏技术远见(因为他本来就不是搞芯片设计的人)。

董事会又推崇短期主义(所以也不给技术部门资源和耐心)。

二者叠加,又导致了企业文化的逐渐偏离技术主导,最终导致了英特尔在最关键的几年里,放弃了技术创新,错过了转型窗口。
等到台积电、AMD、ARM、苹果M系列芯片崛起时,英特尔已经被钉死在传统x86体系里,想转身已经来不及了。


下面有人说Gelsinger,这人确实是有技术能力了,但是他是2021年上台,此时英特尔已经是个烂摊子,被对手全面超越,自己也早已不是财大气粗到可以到处撒钱,必须进行大胆,精准以及耐心的改革,但是请注意英特尔的董事会并没有变,企业文化也没有变,他们依旧缺乏技术能力,缺乏耐心,依旧专注于短期报表, Gelsinger的一些试图根本性扭转颓势的操作需要的东西董事会都是不认的,因此只指望换个CEO就能力挽狂澜本身就不现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