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杨晚晴的历史科幻《金桃》?

发布时间:
2025-04-27 11:04
阅读量:
1

知乎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金桃》的作者杨晚晴。《金桃》是我的第一部科幻长篇,从构思到出版,跨越了近四个年头,其中的曲折和甘苦,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大家只需看看我后退的发际线就可略知一二……闲话少叙,还是回到正题吧。如何评价《金桃》?首先,从作者的角度,它至少是一部让我满意的作品——如果连本人都不满意,那怎么好意思拿给大家看呢?当然,我知道它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这是由我自身的局限造成的,但是我敢说,在写作它时,我已经献出了最好的自己(和发际线)。

至于作品本身,它的缘起是我的一个梦,梦境中我看到的巨大金色人偶在漫天花火的映照中,于宫阙亭台间翩然起舞,《金桃》便萌生于这一场景,我决定将它作为小说的终曲和高潮,整部小说便是为了通向它而写就的。小说的另一个引子来自我对中亚地区的想象——荒漠中塔尖如林的城市,被秃鹫和死亡包围的人间绿洲,这一场景同样令我兴奋和向往,于是小说便以此为起点,最终完成从起点到终曲的叙事。

必须承认,至少在写作《金桃》时,我还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作者。科幻小说是舶来文体,在写科幻时我们几乎都在不自觉地使用西方的视角和范式,不管从表面的人物、故事背景,到深层的叙事策略、技术哲思,都是如此。“拿来主义”是学习的一个阶段,而随着我们对科幻小说的理解日益深刻,也随着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愈加自信,科幻作者们开始有意识地跳出西方范式。“丝绸朋克”这一名词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其实,在这个词诞生之前,中国的科幻作者们已经在有意识地把丝绸所指代的器物和美学特征与朋克精神结合在一起,潘海天的《偃师传说》、张冉的《晋阳三尺雪》、灰狐的《楼兰刺客传》、慕明的《铸梦》等都是非常精彩的丝绸朋克,其中有些甚至超越了器物层面:《偃师传说》中的傀儡机器人从未来穿越至西周,试图“创造另一个梦幻般的神话时代”,这种探寻“东方现代性”的努力,和社会学家艾森斯塔特的“多元现代性”理论遥相呼应;《铸梦》中作为世界规则的“礼”能够自发地产生于机器学习之中,这动摇了主人公对世界的认知,“礼”所代表的秩序观是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它氤氲在东方叙事之中,有着很难为不同文化所模仿和借用的独特气息。

《金桃》的野心之一,就是循着这条从思想到技术,从技术到器物(美学)的道路走下去,因为有更舒展的篇幅,所以能够更具体更耐心地构建假想中的中华技术体系,让它显得更加可信,让读者更有沉浸感。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在广袤的亚洲大陆上,数千座高塔遥相守望,它们以凹面镜传送光的信号,以瓷与丝组成的计算机器解读之;外燃机驱动的巨型车辆构成了整个大陆的贸易网络,它们的燃料是木柴、煤气和从石油中提取的“脂精”。这个世界里的“异常”无处不在:商人们交易的货币是编了码的绸缎,文字的复写由成百上千的机械臂实现,草原上最伟大的城市是可以分解组合的移动平台,大国的军事体系围绕火器、弹性势能和自动控制来打造,学人们运用最新掌握的数学工具来论证神的存在与意志……在《金桃》的世界里,科技树的“跑偏”是因为不同文明间紧密的思想交流:中国的数学家接受了希腊人从某种假设出发证明定理和命题的思想,发展《周髀算经》以建立宇宙模型。也就是说,亚洲大陆的学者们早早地认识到了数学的有效性,唐人口中的“算学”成为重构整个东方技术体系的起点:物理是用算学来格物致知的“格物”,化学则化身为算学化的“丹学”,“经纬学”由算学中的符号逻辑所孕育,是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础,还有在基础学科之上发展而来材料学、热力学,等等等等。

创造这样一个逻辑自洽的世界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无论是深入书写思想、技术和美学,还是搭建它们中间完整的逻辑链条,甚至是初涉长篇时的草蛇灰线、谋篇布局,都在我的智识能力之外。但如果凡事都要等到万事俱备,那么一切都不会开始了。

所以我走出了这一步。所以《金桃》现在就在你面前。至于它的滋味如何,我期待着你们的品尝。

再啰嗦一句,科幻写作的一个美妙之处在于,当你想要书写某一领域时,你需要去深入研究这一领域,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学习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具体到《金桃》,在研读资料的过程中,我见识到了一个此前从未建立起完整概念的中古亚洲世界,这个世界是如此陌生瑰丽,令我惊讶、惊异乃至惊喜,在跟随主人公们冒险时,我仿佛也进入了这个世界,经历了另一重人生,这种感觉非常美妙……希望我的读者们也能体会到这种美妙。

以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