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需要为中国的落后负多大的责任?

发布时间:
2025-04-27 11:02
阅读量:
1

我国在汉朝时期,就开始有教老百姓认字的政策,为的是让民众看得懂衙门的布告,给曹操家族修墓的小工还会在砖背面刻骂曹操的话。到明朝开国的时候,都具有了义务教育特征,洪武八年(1375年)诏令全国设立社学制度,即“每五十户一社,立社学一所”,具有强制性与普及性,弘治十七年(1504年)后,明廷强制要求“十五岁以下幼童不分贵贱贫富必须入社学”,违者惩罚其父兄。由于识字率高,明朝市井小说才会蓬勃发展。

明朝时期,官府不仅允许民间办学,还通过补贴支持私塾发展,以弥补官学不足。但到了清朝(尤其是乾隆朝)则严禁民间私自开设私塾(不包括官宦人家),违者甚至可能被处以极刑 。清朝虽不打压书院,但私塾重在启蒙孩童(识字、算术)花费小,书院则重在科举花费多,这一政策导致民间教育渠道被大幅压缩,直接加剧了底层民众的文盲率。此外清朝还有冷藉规则,也就是祖上三代未有功名者,无法正常参加科举,如此又进一步打压了人民读书识字的积极性。(清朝不打压书院,是因为书院直接受清廷控制,山长(院长)由清廷任命。)

清朝通过封禁民间私塾、冷藉等措施,成功将民间识字率压制到不足1%,私自开私塾、私传所学斩立决,家学所授课业严审。而且清廷焚烧、尽灭了大量科技类书籍,比如《天工开物》,清以前,历代中国统治者都没有成制度、成规模的焚禁过科技、工程、农业类的著作。光乾隆时期,借修《四库全书》就销毁“禁书”3000余种,导致大量文献失传。史载乾隆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除了焚毁书籍,乾隆还系统地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目前明代档案仅三千余件,其余估计不少于一千万份明代档案,已经被销毁了。

由于清廷的种种策略,中国古代最早的天文学专著《甘石星经》遭查禁明末数学著作《算法统宗》合译的《几何原本》被边缘化;详细记录水稻种植、蚕桑纺织等技术的《天工开物》不再再版推广,涵盖水利、作物栽培的明末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被排除出主流学术体系,导致传播受限;明朝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未收录入《四库全书》,传播有限……

科举制度在清朝时期被异化,规定八股文写作需严格遵循“代圣立言”的格式,禁用后世典故和思想,这直接导致学术僵化 。明朝时期只是规定八股文的结构为标准文体,格式宽松,对内容较为宽容,允许有限发挥;清朝则对八股文的思想做了严格限制,固化了思想,对字数限制苛刻(如每篇限700字),严惩违反格式者。明代策论侧重时政与经史结合,允许有限讨论时弊;清代因文字狱频发,策论内容趋于保守,严禁涉及时弊,多限于经义阐释。

清朝这种限制不仅束缚了士人的创造力,也使得民间教育被迫围绕科举应试展开,难以发展其他知识领域,知识分子思想僵化。清朝文字狱大肆兴起,使得知识分子噤若寒蝉,畏惧思想交流。

清朝通过文字狱完全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明朝有大量的思想家如王守仁、李贽、王畿 、钱德洪、黄宗羲、顾炎武等,清朝有哪个有成就的思想家?更不用提明朝还有徐光启、宋应星、李时珍、王文素、程大位这一类的启蒙科学家。满清刻意的推行奴化和愚民政策,就是希望人民保持愚昧,以确保他们合法性有问题的政权。

而且清朝统治者,严禁西方科技流入中国民间,并抑制民间科技创新。康雍乾都和欧洲皇室路易家族有着直接的书信联系,清朝统治者完全清楚欧洲的科技情况,甚至康乾时期组织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书籍(如《奇器图说》《泰西水法》等),但这些著作仅限宫廷和少数精英阶层学习,禁止向民间普及,又如戴震、明安图等学者虽吸收西学,但其成果未能形成广泛影响。直到清末,清廷都在严格禁止西方信息输入中国基层,比如查禁《海国图志》。所谓闭关锁国,并不是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幻梦中,而是为了巩固统治,封闭人民接触到的信息,清朝锁国但其实不闭关。

清朝的统治者非常清楚,一旦民间的科技发展起来,汉人就会再次强大,届时他们一定会推翻自己的统治。终满清一朝都在防止汉人做大,尽一切手段的愚民,阻止汉人获得先进生产力和高度组织化。

中国在清以前的世界舞台上,科技文明程度长期遥遥领先,到明朝时期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了,市井小说类书籍广泛流行(识字率高),结果到清,一方面大规模禁止、消灭民间大部分书籍,封禁民间私塾、严控学院,降低人民识字率,一方面禁止民间学习外来的文化与科技。

结果发展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在满清两三百年的治下,最终面临海上来的西方殖民者时,濒临崩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