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赵匡胤能轻易篡位,一代明君柴荣没留下心腹吗?
很多人都觉得赵匡胤的政变很轻松,好像什么障碍都没有,直接就成功了。
这是个很深的误解。人家做的轻松,不代表事情本身很简单。
赵匡胤这个皇帝很有意思,他特别擅长以小搏大,就是用极小的代价,解决巨难的历史遗留问题,并从中赚得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利益。他做得太完美了,以至很多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事情很简单,换我上我也行。
但事实是,换别人上真不行。
赵匡胤的行事风格,单独看是体会不到厉害的。
就好比一个人,能用小学生都会的方法解高中的竞赛题。不知道底细的人,只会觉得他水平一般。
所以,真要看出赵匡胤的水平,我们得找其他人对比着看:同样的难题,别人是怎么做的,效果如何。
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黄袍加身。
试想,你要改朝换代当上皇帝,得付出多大的代价?
这有现成的案例:
1.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已经掌握魏国的军政大权。但是依然经历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和司马炎三代人,反复对朝臣进行清洗、不断平定叛乱,才最终夺得皇位。整个过程耗时数十年,期间爆发过数次战争,死伤极多。
2.南朝宋武帝刘裕篡位,大肆诛杀司马氏满门。后来齐高帝萧道成夺位,又灭了刘氏满族。而且新朝代建立,往往伴随国内反叛与外敌入侵,国家动荡不安。
3.五代时期,朝代更迭更加血腥。赵匡胤的老上司郭威,也曾上演过黄袍加身的戏码,他付出的代价是:允诺士兵在开封城中大掠三日。开封城死伤无数,堪称人间地狱。
与上面三者相对比,赵匡胤发动的政变,历时极短,而且开封城里市不易肆,全程只有一人死亡。这个代价,可以说是极其微薄。
这么一对比,我们立刻就能看出不同了。
很多人都听过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扁鹊的大哥医术最高,能在人未生病时就看出问题,所以及时指点,将病症化于无形。扁鹊的二哥医术次之,需要在病情初发、有一些微弱症状时才看出来,所以很快就能去除病症。而扁鹊自己医术最次,需要在病情发作到很严重了才能找出治疗的方法,治疗过程中病人要承受强烈的痛苦、经历非人的折磨,最后才能痊愈。
但结果如何呢?大家都认为扁鹊的大哥没什么本事,只会讲讲养生之类的心灵鸡汤;扁鹊的二哥本事有限,只会治治感冒发烧这样的小毛病;而扁鹊医术最高,能治各种疑难杂症,把人从死亡边缘给拉回来。
这个故事虽然是杜撰的,但完全可以套到赵匡胤的头上。他那种谋定而后动的风格,让事情发生的过程就像导演好了一样,你甚至会觉得连敌人都在配合他演戏。他的成功来得太轻松了,以至于大家认为他只会欺负孤儿寡母,算不上英雄,没什么本事……
当然,这可能就是赵匡胤想要的效果:就是要你们都认为我没本事,我才好扮猪吃老虎,把你们一个个都收拾了。
历史上,发动政变能比赵匡胤还轻松的,只有隋文帝杨坚。有趣的是,杨坚也给人类似的印象:他能当皇帝,全靠生个好女儿。
问题是,在北周宇文赟惨烈的大清洗中,连宇文宪这样的不世奇才都死了,杨坚却能幸存。这样的狠人,怎么可能是个庸手?
人家只是太高明,高明到大部分人都无法理解,以为他平庸罢了。
第二个例子,杯酒释兵权。
试想:你继位之后,要削夺武将的权力,将兵权收归中央,并要能确保军队不会反叛。
实现这个目标,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在这条路上倒下的英雄豪杰实在太多了,数不胜数。
比如后唐李从厚让李从珂移镇,结果直接逼反了李从珂,类似的失败案例数不胜数。
这里只讲几个成功的案例:
1.汉高祖刘邦,登基之后就不断诛杀异姓王,甚至带病征讨英布,目的就是把权力收到刘姓子孙手中。结果,汉初依然爆发了七国之乱。汉朝收兵权的过程,直到汉武帝发布推恩令,才最终完成。这个过程耗时四代人,而且多次爆发全国性的战争,对国家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
2.唐高祖李渊,收夺秦王的兵权,直接酿出玄武门之变,被逼退位。这个代价极其惨痛,好在李世民解决地干脆利落,把动荡限制在朝廷,没有波及到老百姓。如果不是李世民手段高明,这事很可能演变成全国范围的大动荡。后面的玄宗就玩大了,兵权外放,天下大乱,整个唐朝的国运都急转直下。
3.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前后判若两人,为了收夺权力大肆杀戮开国功臣。结果他死后,依然爆发了靖难之役,战争持续四年,范围波及整个北方,死伤人数难以计算,损失极其惨重。这里就可以看出,朱棣是不如李世民的。
上面的三个人都是开国皇帝,当世人杰,中国历史上也找不到几个能跟他们匹敌的。但在面对兵权这道题时,他们给出的解法要么在当时就酿成了悲剧,要么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好在,虽然结果出乎他们的计算,但王朝毕竟延续了下去,也算是成功了。
与此相比,再看赵匡胤给出的”杯酒释兵权“的解法,那就很厉害了。他付出的代价与上面三人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获得的收益却比三个人都大。整个宋朝,不管是南宋还是北宋,都极少出现以兵权反叛的局面。
第三个例子,你掌握了北方政权,要统一南方,得付出多大代价?
我们就不说失败的曹操、符坚、拓跋焘、蒙哥这些人了,他们都是一代豪杰,但终究失败告终。
就说成功的。
秦始皇,动用五十万秦军,两次南征,挖了一个灵渠,还折了一个主帅,最后平定南方。毕竟是第一次,代价虽大,但可以接受。
晋灭吴之战,动用二十万部队,分兵六路进攻东吴。晋朝有强大的水军,且东吴政昏人暗,所以顺利灭吴。
隋灭陈之战,动用五十一万军队,分三路南征,过程相对顺利。
而与上面三位相比,宋朝消灭南唐、后蜀、南汉等地方割据政权,动用的兵力是多少呢?答案是:只有十万人。
这里要特别讲一下北宋灭南唐的战争,宋军没有用水师去和南唐硬碰,而是另辟蹊径,通过测量长江的水文地理,在最狭窄的采石矶架了一座渡江浮桥。马步军从这座北宋版的长江大桥上横渡而过,如履平地,这堪称奇幻的操作直接把南唐给看傻了。
(宋军架浮桥的方法非常精彩,我当时看得拍案叫绝,大家不妨去了解一下,看他们是怎么操作的)
后世军事家一致认为,北宋架设浮桥灭南唐,是古代军事史上的一大创举。一座浮桥,省了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兵力,怕是连曹操也得惊呼一句:”这TM也可以?“
需要说明的是,南唐灭亡时,军队积极反攻,官民多有殉国之举,不像东吴望风投降,不堪一战。两场战争的难度其实是有差异的。
从上面的三个例子就可以看出,面对同样的难题 ,赵匡胤给出的解法,成本最低,效果最好。这就好比把奥林匹克竞赛题做得连小学生都能看懂,让大家以为题目没什么难的,他能做出来纯属运气好碰上了简单的卷子,换我上我说不定做得更好。
但事实是,最一流的帝王,也很难做得比他更好了。
顺便说一句,赵匡胤所做的桩桩事情,都有同样的特点:精打细算,以小搏大。
这种行事风格,在古代是极为罕见的。
之所以罕见,是因为儒家和法家,都有不讲成本的传统。儒家为了实现道义、法家为了达到目标,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没问题。
孔子就曾说过,”足食、足兵、民信之”这三样,如果不得已非去掉一个,就先去掉足兵,如果再去一个,那就去掉足食。
也就是说,在儒家看来,“民信之”是第一位的,只要能实现这个目标,让一部分老百姓饿死也是可以接受的。
法家也是类似。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秦灭百越,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三十人万不行就上五十万人,粮食运不过去,我就直接修一条运河输送粮草。只要能灭百越,多大的代价我都接受。
类似的,隋炀帝、唐太宗多次征讨高句丽,也是同样的逻辑。
这就是儒家和法家的行事风格,帝王这样做,把国家折腾得几乎崩溃,老百姓生灵涂炭,花费无数代价,最后终于成功。就好比故事里的扁鹊,把病人折腾得死去活来,最后病虽治好了,人也只剩半口气,人们反而觉得他们的成功来得难能可贵,非其人不可。
而赵匡胤就类似扁鹊的大哥二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问题给解决了,好像既没遇到什么阻力、也没付出多大代价。改朝换代的当天,老百姓居然都在街上正常做生意,完全没受影响,比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还要干脆利落。
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大家都觉得他水平一般,运气太好,我上我也行。
所以,赵匡胤的行事风格,与主流的帝王迥异,这绝对不是儒家文化能教出来的。现代人看赵匡胤,常常有一种亲切感,觉得他不像是秦皇汉武那样在神坛上的人物,做的事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原因大致如此。
有朋友对赵匡胤谋定后动的行事风格有疑问,我这里具体拆解一下。
谋定后动这种风格,不是什么人都有的,它建立在对人心、对利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的基础上。只有比对手高出一个档次的人才有可能做到。
先举一个黄袍加身中的例子。
很多人以为赵匡胤在黄袍加身前就已经是位极人臣了,事实上并非如此。周世宗作为五代第一明君,肯定是要留下制衡手段的。制度和人事这块就不具体细说了,大家知道一点就足够了:当时赵匡胤在后周的禁军体系中根本不是老大,史载:韩通与赵匡胤同掌宿卫,“军政多决于通”。韩通当时担任的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才是当时后周朝廷中最高的军事统帅。赵匡胤当时任殿前都点检,只能算是禁军中的高级将领,其职位和权力都比韩通要弱。
而且,周世宗把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调兵权归枢密院的宰相,统兵权归韩通。赵匡胤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政变,难度绝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容易。
最起码,他得先把兵权拿到手才行。
怎么夺取兵权呢?历史上有现成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高平陵之变。
司马懿为了发动政变,冒着巨大的风险豢养了三千死士,这批死士就是司马懿政变的原始兵力。他利用这股兵力,抓住曹爽出城的短暂机会,迅速完成了攻下了永宁宫、控制城门、拿下兵器库、控制朝堂、诱降曹爽等步骤,实现了绝地翻盘。
事实上,高平陵之变是非常凶险的政变,这些步骤中只要有一步出现差错,比如皇宫没拿下来、城门没控制住、曹爽不降反而调兵勤王等,都会导致政变失败。
司马懿可以说是老谋深算的典型了,可即使是他也只是堪堪成功,远没有赵匡胤那样轻描淡写。
第二个例子,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当时已经被剥夺了兵权,但是他依然能调动八百多人的秦王府亲兵,这批亲兵就是李世民的原始兵力。更关键的是,玄武门的守将常何是李世民的人,他先让李世民进城埋伏,再放太子和齐王进城,同时将太子的卫队拦在门外。可以说常何是玄武门之变能够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但玄武门之变也同样十分凶险。因为李世民只有自己的亲兵,而太子李建成却拥有兵权,能调动两千长林兵和三百幽州精锐骑兵。玄武门事发之后,薛万彻立刻就调动军队围攻玄武门和秦王府,李世民稍微迟缓一点,局势就有可能被逆转。
类似的还有朱棣,同样是利用装疯的手段,动用八百亲兵突然发难,擒杀了朱允炆派来的张昺、谢贵,当夜即控制了北平各城门。
从这三个人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夺取兵权的方法基本只有一种:首先是政变者手里必须得有一定的原始兵力,以亲兵为主。其次是必须挑选一个十分特殊的时刻,趁对方没有防备突然发难。最后是必须经过一场战斗,熬过对手的反扑,最后才能获得成功。而战斗是有着很大风险的,一旦久攻不下,事情就麻烦了。
按照正常的套路,赵匡胤显然也应该先培养一批亲兵,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机会突然发难,通过一场激烈而惊险的战斗,把掌握军权的韩通干掉。再马不停蹄地赶去控制朝堂,将拥有调兵权的枢密使和宰相抓在手里,最后调动大军,控制整个开封城,肃清敌人。
这一切必须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才能确保自己彻底掌控兵权。
然而历史并非如此,赵匡胤夺取兵权的手段,比上面三人要轻松得多,可以说把他的个人风格演绎的淋漓尽致:他是通过算计,让对手亲自把调兵权交出来的。
方法现在看来非常简单:
在大年初一那天(注意赵匡胤选择的这个时间,可以说是刁钻至极,直指人性的弱点),朝廷突然接到急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
宰相听闻此事,根本没有仔细考虑,直接就派赵匡胤北上御敌。
而整个过程中,韩通没有任何反应。
于是,赵匡胤通过捏造一条假消息,就十分顺利地把统兵权和调兵权都拿到了手里,全程没有一丝波澜。
你单独看陈桥兵变,会觉得赵匡胤只是运气好。但是一旦和其他人对比,立刻就会发现他的可怕之处,细想想甚至会毛骨悚然。
因为陈桥兵变出现这样的结果,只能说明赵匡胤的谋算水平比同侪高出了至少一个档次。他算计韩通范质,就和大人哄骗小孩差不多。赵匡胤要吓他们,他们立刻就魂不附体;赵匡胤想哄他们,他们立刻就飘到了天上,因为他们害怕什么、在乎什么,赵匡胤都一清二楚,而他们对赵匡胤的想法和目的则一无所知。
双方根本不在一个层面,所以博弈的结果就完全是一边倒,以至旁观者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赵匡胤的运气太好了,所有的对手都在配合他。
陈桥兵变的过程看起来特别像是一场戏,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戏份。而这场大戏的主角、导演和编剧,全都是赵匡胤。
从这个案例我们就可以知道,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只是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一点也不简单。
有人可能会想,这是不是过度解读?赵匡胤就不能真的只是单纯运气好?
那我再举一个例子,架空节度使,解决藩镇割据。
节度使问题是从唐玄宗时期开始的历史遗留问题,在此后百余年的时间里,这个问题根本无解。
直到赵匡胤的出现。
关于赵匡胤处理方法,史书记载得很清楚,一共三招:收其钱谷,稍夺其权,收其精兵。
这三件事,每一件都涉及到大量的制度安排和权力博弈,很多事情可能都需要好几代人接力才能够完成,但赵匡胤一个人就把事情干完了。
为什么他能做成?原因和陈桥兵变一样,赵匡胤的水平高出同时代人不止一个档次,他能把所有人都算计得死死的。
这里我就只举第三招:收其精兵。以此为例,我们来看一下赵匡胤的谋算能力。
所谓收其精兵,就是把各地节度使手上的士兵进行拆分,把其中的精锐收归中央,老弱留在地方,以此削弱节度使的实力。
这个事情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操作起来问题非常多。且不说会不会遇到反抗,会不会逼反地方这些大问题。就说一个最现实的:地方节度使完全可以把手上的精锐藏起来,把老弱送到中央去,你有什么办法?
你总不能派人到军营里一个一个检查吧?就算你真派人了,节度使也完全可以提前准备。应付检查这种事,两千年下来,大家都很熟,保证你一点破绽也查不出来。
事实上,不管你用什么手段,地方都有办法应对。否则,这个问题早就被解决了,不可能拖了一百多年。
那赵匡胤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很简单,就和陈桥兵变中让韩通范质交出兵权一样,赵匡胤也是设了个局,就让这些节度使心甘情愿地把精兵名单交了出来。
他向各地藩镇下了一道圣旨:为了提高地方军队的待遇,增强部队战斗力,朝廷决定从国库拨出一大笔钱,直接发给各节度使麾下的精兵强将,按人头发放。为了防止部分地方节度使浑水摸鱼,甚至领空饷,圣旨中要求各镇节度使所给出的名单,要有详细的资料,包括籍贯、姓名、身高、气力、特长等等,以供中央派人查验。只要查验无误,确认此人满足精兵的条件,这笔钱就足额发放。
圣旨下达后,各地节度使纷纷行动起来,将手上的精兵名单一一汇总递交到中央。而朝廷也果然拨下了一笔巨款,每个月都给这些士兵发放额外的军饷,节度使们也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然而转过年,赵匡胤的杀招就来了。他又向藩镇下了一道新的圣旨:为了加强大宋的国防力量,朝廷决定从地方抽调精兵充实禁军,精兵名单随圣旨一道下发,凡在名单上的人,地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扣留,必须将他们送入开封,充实禁军。
杀招一出,节度使们面面相觑,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只能乖乖奉旨,丝毫不敢讨价还价。因为那些精兵领了几个月的奖金都是中央发出来的,他们调到禁军后还会进一步提高待遇,根本不会跟节度使一条心了。
有朋友要问了:就这么简单的计策,当时的人难道就看不出来吗?
答案是,真看不出来。
而且,不仅当时人看不出来,就算是现代人穿越回去,只要他不知道这段历史,那八成也看不出来。
因为赵匡胤这一招历史上没有人使过,他是第一人。
这就好像北宋灭南唐时在采石矶建了长江大桥一样,这是破天荒的事,压根就史无前例。说得夸张一点,就算是把当时脑洞再大的小说家找出来,他们都想象不出来这种事。历史上,当南唐的斥候把长江大桥的消息传回朝廷的时候,南唐君臣的反应完全一样:根本就不可能,这就是前线军队为自己的失败找的借口,而且是天方夜谭的借口,哄小孩子都不信。
更何况,当时赵匡胤一天要发多少圣旨?今天给节度使发钱,明天给官员涨工资,朝廷每天都在不断地发布政令,谁知道偏偏就这一条是带钩的鱼饵?事实上,赵匡胤的每条政策都是饵,区别只在于有的饵后面下了钩,有的饵没下钩,你根本就不可能分辨出来。
更重要的是,赵匡胤的这一招,就算你看出来了也没有办法。
我们不妨站着当时人的角度,来拆解一下。
首先,朝廷的钱发下来,作为节度使首先就能占大头,这是天上掉下来的财富,不要白不要。而且发钱给下属,激励士气,笼络人心,对各方面都是利好。
其次,如果节度使不把名单报上去,不但自己会白白损失掉一大笔钱,还会阻挡下面的人发财。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自己很可能会被底下人搞死。那可都是在五代的混战中活下来的兵,杀死长官简直是家常便饭,节度使再横,也不敢去得罪他们。
这就是赵匡胤谋定后动的行事风格。当他想达到某个目标时,他并不是直接奔着目标行动,而是先来一招仙人指路,撒一堆鱼饵下去。比如捏造契丹入侵的假消息、宣布提高地方军队的待遇、建立封桩库等等。
对手压根联想不到这些事情和夺取兵权、收取精兵、收复燕云有什么关系。因为他们的档次比赵匡胤差太多了,根本看不出问题的要害,只能见招拆招。契丹入侵,我就派兵去抵御,你要提高军队待遇,我就把名单报上去,越多越好。
他们如果不咬饵,那赵匡胤也没什么损失。而一旦他们咬了,赵匡胤就会悠然亮出鱼钩(大军回城、按名单要人),一击毙命。
而直到这个时候,他的对手才会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的洪荒巨力连百分之一都没用,就已经输了,真正的胜负手从咬饵的那一刻就已经下完了。
可以想象,和赵匡胤这样的人过招一定是非常憋屈的。明明有兵有权,能大干一场,再不济也能叫他伤筋动骨。可偏偏这些力气就是用不出来,他一阵稀奇古怪的操作,就把你干掉了,你的兵、权、地、人,一点都没用上,他更是毫发无损,甚至连面都不露,就把事给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