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与美国的关税战,中国的损失有多大?

发布时间:
2025-04-16 18:51
阅读量:
6

一个小常识,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进口国,也就是这个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另一个大甲方,与第三名是断崖式领先。

根据国际贸易统计数据(以货物贸易为主),全球前三大进口国:

一是美国,进口额3.35万亿美元。主要进口商品为工业机械、电子产品、原油、汽车及零部件、消费品(如服装和家具)。

第二是中国,进口额2.55万亿美元。主要进口商品有集成电路、石油、铁矿石、农产品(如大豆)、高端机械设备。

第三是德国,进口额1.68万亿美元。主要进口商品是能源(天然气、石油)、化工产品、金属原材料、电子元件、汽车零部件。

而且中国进口的是大路货,资源和农产品,虽然是必需品,但没有技术门槛,买方市场,出产的国家多,买主少,利润低。

(一)

既然咱也是大甲方,学学美国也对其他国家发起关税战会如何呢?

可能的情况是:

进口的东西变贵,老百姓买东西更贵。中国的汽油、天然气、高端芯片都是靠进口,一加税,这些成本会转嫁给消费者。手机可能涨价10%,加油也会更贵。

别的国家会“报复”,中国出口企业遭殃。我们是第二大进口国,更是第一大出口国呀,大多数东西都是进口原材料加工好再出口。比如欧洲对中国电动车加税,一辆原本卖3万欧的车,加税后变成3.5万欧,老外嫌贵不买了,国内工厂可能裁员甚至倒闭。

外国企业可能“跑路”,搬去越南、墨西哥。中国制造业的订单减少,富士康、特斯拉这种大厂可能缩减在华业务,普通人工作机会变少。

技术“卡脖子”更严重,国产替代压力大。中国部分高科技产品还依赖进口。如果加税,欧美可能反过来断供或涨价。国产技术还没成熟,强行加税可能导致工厂停工。

国内消费可能继续“降温”,老百姓不敢花钱。进口车、奢侈品、进口药变贵,中产和富人可能减少消费,或者找代购、出国买。内需不振,企业赚不到钱,经济增速放缓,普通人收入增长更慢。

总结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短期内中国加关税能保护少数行业,但整体上物价涨、出口难、外资跑,普通人生活压力更大。

长期可能倒逼中国加速搞技术突破,但这条路烧钱又耗时,过程中失业和阵痛难免。

就像两家超市互相涨价,最后顾客嫌贵都不来了,两家都亏钱。

因此,我们更需要“精准打击”(比如只对某些产品加税),而不是学美国全面开火。

(二)

那为什么美国敢这么干呢?其主要原因在于:

美国有“全球通用购物卡”(美元霸权)。全世界贸易都用美元结算,美国加关税后,其他国家被迫多囤美元来应对涨价,反而推高美元价值。相当于美国“割别人韭菜”来补贴自己的损失。

比如2025年美国对越南加税,越南企业为了买更贵的美国货,不得不狂换美元,结果越盾贬值,美国人手里的美元反而更值钱了。

美国手里捏着“技术命根子”。高端芯片、飞机发动机、工业软件,全球就美国能造。你加税?人家反手断供,你工厂直接瘫痪。

美国“小弟多”,能群殴。美国加关税,欧盟、日韩经常跟着一起干。中国如果反击,可能得单挑一群。2024年美国拉拢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税,中国想报复,但欧盟市场占中国电动车出口30%,打不起。

美国自己“家底厚”,扛得住痛。美国油、气、粮食都能自产,不怕别人断供。中国加关税?美国农民把大豆卖给巴西,转手还是进中国。

2025年中国想对美国大豆加税,结果巴西大豆价格暴涨,美国把大豆贴个巴西标签继续卖,中国还得买。

美国“光脚不怕穿鞋”。美国老百姓消费以服务为主(看病、上学、旅游),对进口商品依赖低。中国加关税?美国人少买点中国货,改买墨西哥货,但中国工厂可能直接倒闭。

美国就像“开赌场的庄家”,赌场规则自己定(美元)、打手多(盟友)、手里有作弊器(科技垄断),所以敢掀桌子加关税。

(三)

那么作为最大的生产国和最大的消费国,这次中美硬刚谁会更痛呢?

直接比惨来看,中国更痛。

中国出口“命脉”被掐。美国是中国第一大单一出口国(占中国总出口17%),关税战直接打击手机、电脑、服装、玩具等民生行业。

美国能“换供应商”,中国难替代。美国进口中国货多是消费品(鞋子、家电),可以转买越南、印度货。而中国买美国货是刚需,高端芯片(国产率仅30%,中芯国际技术落后台积电3代),大豆(2025年中国进口美国大豆仍占60%,养猪饲料依赖度高)。

就像你只能在一家店买救命药,但店家能随便换买家。

间接伤害是美国也疼,但能忍。

美国老百姓多花钱。沃尔玛里的中国制造商品涨价10%-20%,低收入群体抱怨,但不会饿死(2025年美国人均GDP 8.2万美元,中国1.4万)。

美国企业“换地方生产”。苹果把最后30%的iPhone产能撤出中国,搬到印度/墨西哥,中国工人失业,但苹果照样赚钱。2025年中国制造业就业岗位因关税战减少120万个,美国仅流失8万个(集中在港口、物流)。

那么,长期预测5年后谁会赢?

中国被迫“硬升级”。芯片、大飞机、种子等“卡脖子”领域砸钱突破,就像逼一个学生3年学完10年课程,可能累垮也可能逆袭。个人觉得逆袭的可能性更大。

美国“内伤”逐渐显现。长期通胀推高利率,企业贷款成本上升,股市泡沫可能破裂,霸权开始松动。

因此,短期中国更痛,长期看谁先撑不住。

3年内可能中国损失更大(就业、产业链外流),美国老百姓多花点小钱。

5-10年如果中国能突破高端芯片等卡脖子技术,美国霸权松动;若突破失败,可能陷入“中等技术陷阱”。

最惨结局是两败俱伤,但美国靠美元和盟友输血能多扛几年,中国要靠咬牙硬撑。

中美像两个拳击手,美国脂肪厚(家底足),挨几拳没事;中国肌肉多(制造业强)但脂肪少,被打中要害更危险。


(四)

大家可能会问反正中美也要脱钩了,何不乘势统一台湾?

其实,中美关税战和台湾问题本质上是两套逻辑,不存在“用关税战掩护统一”的操作,最多也就是中国的抗压测试。

1、关税战是经济牌台湾是主权牌,两者不能互相兑换。

在美国视角,加关税是为了逼中国在贸易规则、产业补贴等问题让步,同时讨好国内选民(比如锈带工人)。

而在中国的视角来看,反制关税是为了维护出口利益,但台湾问题涉及领土核心利益,属于“掀桌子级底线”,这不是一个量级的事。

2、中国对台策略是长期“温水煮青蛙”而非“趁乱突袭”。

2025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后,大陆更依赖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经济捆绑,逐步压缩“台独”空间。

若在关税战期间对台动武,等于同时与美日同盟开战,中国海军跨区域作战能力尚未成熟(福建舰刚形成战斗力)。解放军现有两栖登陆舰仅够运送2-3个旅(约1.5万人),而台军现役21万人,强行登陆代价巨大。

3、美国对台态度是想“用台湾耗中国”,但不敢真下场。

美方算计的是卖武器、搞议员窜访挑动两岸紧张,目的是让中国分散资源,延缓产业升级,但美军2025年在亚太的航母战斗群仅2艘(里根号、林肯号),不足以支撑全面干预。

2024年美军“红旗军演”模拟台海冲突,推演结果显示若介入台海,美军将损失1-2个航母编队和300架以上战机,这种代价白宫无法承受。

4、真正影响统一的变量是产业升级与时间赛跑。

中国需要在突破芯片制造、大飞机发动机、高端数控机床等技术后,才能摆脱对美西方供应链依赖,降低统一时的外部制裁伤害。

2025年长江存储量产232层NAND闪存(追平三星),但EUV光刻机仍卡脖子;C919客机国产化率60%(发动机依赖美法合资公司),离“不怕断供”还有差距。

关税战是“外伤”,台湾问题是“内伤”。

短期(2025-2030)来看,中美在关税上互相撕咬,但双方都会避免触碰台湾红线(美国怕打仗,中国怕制裁)。

长期来看,中国产业升级成功,军事实力能够战胜美第三、七舰队及日、韩、台军,统一主动权才真正在手。
现在打台湾时机暂不成熟,等于自己断手指去换对手破皮,傻子才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