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寿王李瑁看着妻子杨玉环被父王抢去,他无动于衷,是怂还是不爱?

发布时间:
2025-04-10 13:27
阅读量:
6

我发现大部分答案都不以寿王为分析对象来说这件事的,就以寿王的生平来说说吧。

顺带一提,我脾气不好,你好好说话反对我观点我欢迎你,进来就阴阳怪气我就骂你,老子不是杨玉环粉丝,不惯着

提示:大量脑补,我不是专家

首先这是寿王的生平。

寿王瑁,玄宗第十八子也,初名清。初,瑁母武惠妃,开元元年见幸,宠倾后宫,频产夏悼王、怀哀王、上仙公主,皆端丽,襁褓不育。及瑁之初生,让帝妃元氏请瑁在于邸中收养,妃自乳之,名为己子。十余年在宁邸,故封建之事晚于诸王。宫中常呼为十八郎。十三年三月,封为寿王,始入宫中。十五年,遥领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大使。二十三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改名瑁。二十五年,惠妃薨,葬以后礼。二十九年,让帝薨,瑁请制服,以报乳养之恩,玄宗从之。瑁,天宝中有子封为王者二人:怀为济阳郡王,偡为广阳郡王、鸿胪卿同正员。——《旧唐书》

关于寿王的年龄,我没有找到确切的记载,只能采用普遍认为的720年出生,然后725年入宫封王,但是因为上面也说了十余年在宁邸,那应该是十几岁才回到宫中的。

然后从他夭折的兄姐都“皆端丽”来看,寿王应该长得不错,宫中喊“十八郎”,应该是好相处的人。

735 年,也就是开元二十三年把名字从李清改名为李琩,同年与第一任寿王妃成婚。

那个时候,他大概的年龄也就15岁左右,叛逆期……

这个时候娶了第一任预估是年龄差不多的寿王妃。

然后你想想寿王当时的感受是什么呢?

被千恩万宠的爱子,母亲是最受宠的武惠妃,被宁王夫妇视如己出长大,就这样的一个爱子,娶了一个从七品下的衙吏的长女。(认同杨玉环是寿王妃的网友这里可以不看了,作为比较较真的人我认为新唐书的记载有很大的误导性,有兴趣我可以在下面补充)

而且这个寿王妃虽然出身弘农杨氏,但离武惠妃母家那边的很远,还是很破落很不显贵的一支。

他在宁王那边十几年才回来,一个不熟的亲妈,就给他塞了一个这样的王妃。

他估计极度不理解的,京城贵女又不少,为啥一定要是她,我不认为他会喜欢一个阶层差这么远的寿王妃,有没有共同兴趣和话题都很难说。

而且这个亲妈,还很喜欢搞事,整天要他做太子。

时武惠妃爱倾后宫,二子寿王、盛王以母爱特见宠异,太子瑛益疏薄。林甫多与中贵人善,乃因中官白惠妃云:“愿保护寿王。”惠妃德之。——《旧唐书》

没几年,他那个不熟的亲妈在他结婚不到2年的时间,就搞出了三庶人事件。

一个宁王养大的孩子,在看到亲爹一下杀了三个亲哥的时候,会觉得还是养父有大智慧,不争不抢,荣华富贵。

我觉得寿王从来没去争过太子很大的原因是史书里全是武惠妃和李林甫在哔哔,他啥搞事记录都没有,而且和肃宗很可能没什么大矛盾,因为肃宗立储这件事,基本上没什么争议。

林甫曰:“寿王年已成长,储位攸宜。”玄宗曰:“忠王仁孝,年又居长,当守器东宫。”乃立为皇太子。——《旧唐书》

再补充一下代宗对他的态度,至少肃宗父子对他没有什么意见,代宗应该多少还有点敬重这个皇叔。

大历十年薨,赠太傅。——《新唐书》

然后这是安史之乱时期他做过的两件事。

分部下为六军,颍王璬先行,寿王瑁等分统六军,前后左右相次。

上闻之,令寿王瑁宣慰,赐药傅疮。

我一直倾向他是个偏武官的形象的,不是电视剧里各种柔弱,唯唯诺诺的妈宝男,就电视剧里的形象能在那种危难之时分统六军是不太正常的。他甚至在肃宗掌权后逐渐开始远离权力中心急流勇退,某种程度上很有自己的主见,又能顶事,又懂得进退,不是需要献上女人固宠的人,是真的有能力,人也可靠。

但是他的家人很可能不太一样。

以下纯粹是我自己从史料里得出的脑补,大家指正不合理的地方就行,不要较真,因为都是个人脑补。

他的家人,极有可能在武惠妃死后还没放弃争储,而关键点在于杨玄璬父女身上。

一个出身那么低的女孩能做寿王妃,可见杨玄璬一家绝对和武惠妃有非常牢固的权力捆绑。

于是武惠妃临死前,交代寿王妃,你那个堂姐妹杨玉环,一看就是老登会喜欢的,我死后,你们用我留下的团队培训她,然后送她去老登那里给寿王固宠,继续争。

后续就是寿王妃(甚至可能还有咸宜公主等人)真的把杨玉环给献上去了。

接着就是杨玄璬父女对他的各种推上位,于是在武惠妃死后守孝期结束,寿王可能就举报了一些涉及杨家父女硬要他争储的小动作给老登,老登直接就让寿王妃出家,而杨玄璬直接查无此人——作为杨玉环养父,新旧唐书都没有他的封赏记录,但是有一些地方说有追封,这个我没查到,如果有网友查到可以补充。

但是因为寿王妃出家一年后,寿王的养父宁王也去世了,于是他就拖了几年才再婚,而且直接选了个京兆韦氏的女儿,彻底跟杨家断个干净。

且他和韦妃感情似乎不错。

补充一下,韦妃应该是新娶,之前看到有网友猜想韦妃是不是侧妃转正,因为有生育年龄限制,如果韦妃年纪太大的话不太可能还能生下寿王第22个女儿。

安史之乱爆发,寿王带走了韦妃,同时也保护玄宗,安抚将士。

就这样,平平安安度过了一生,一生子女众多,荣华富贵。

他和杨玉环的关系,就像鱼和自行车。(这个回答到这里就结束了下面是一些补充)

————————————————————————————————

前文提到关于新唐书的误导性,这里我特别补充一下吧。

首先我必须要说一下,由于《新唐书》流传度远高于《旧唐书》,所以大部分人认同杨玉环是寿王妃这个说法的,这个并没有什么问题,正经人谁去翻旧唐书和全唐文,但我就是不太正经翻了……现在只要有人提出她们两个不是同一个人的观点,支持新唐书的网友就会要求支持旧唐书的网友找出关键证据,但这是本末倒置的。

这就像,我妈是我妈,这是一个100年公认的事情,但是我死了100年后,有个突然冒出来的人说我不是我妈的女儿,因为这个姑姑可能带过我一两年,所以这个姑姐才是我亲妈,如果要证明我妈是我妈,必须死了一百多年的我出示出生证明。

现在就是新唐书支持者,一直在喊旧唐书认同者证明寿王妃他爹是他爹的证据。

这特么怎么找?

所以在《旧唐书》基本遵照事实,原本收录的情况下,旧唐书就是最接近事件的真相,隔了115年才成书的《新唐书》除非找到墓志铭之类的记录,否则凭借《新唐书》参考的史料是完全没办法定论她们是一个人的。

该拿证据出来的,应该是支持新唐书的一方,而且是锤死她们一个人的证据,比如杨玄璬根本没女儿,确实是杨玉环顶了他长女的身份。

很遗憾,没有。

关于《新唐书》用了什么史料,参照这位答主的回答

李隆基为什么保留了强占儿媳妇的黑历史? - 凡尔礼的回答 - 知乎

李隆基为什么保留了强占儿媳妇的黑历史?

使用的史料有这些:《册寿王妃杨氏文》《长恨歌传》《旧唐书》《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杨太真外传》

很多网友提供的诗词,都是捕风捉影,并没有涉及到她们是不是同一个人的证据,上面的证据也只能说明宋初前没有这个说法,只能说明杨玄璬有个长女当了寿王妃,然后出家了,有个养女衣道士服,后来入宫了。

缺少关键的锤她们是一个人的证据。

很多人反讽我说是巧合,问题是,就是巧合啊。

以下开始,来看看《新唐书》是如何春秋笔法说她们是同一个人的,新唐书完全是有结论后找史料拼凑来证明自己想法的,以下来分析一下。

以下是《旧唐书》原文

玄宗杨贵妃,高祖令本,金州刺史。父玄琰,蜀州司户。妃早孤,养于叔父河南府士曹玄璬。开元初,武惠妃特承宠遇,故王皇后废黜。二十四年惠妃薨,帝悼惜久之,后庭数千,无可意者。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见。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既进见,玄宗大悦。不期岁,礼遇如惠妃。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移上意。宫中呼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并封国夫人之号:长曰大姨,封韩国;三姨,封虢国;八姨,封秦国。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天宝初,进册贵妃。妃父玄琰,累赠太尉、齐国公;母封凉国夫人;叔玄珪,光禄卿。再从兄铦,鸿胪卿。锜,侍御史,尚武惠妃女太华公主,以母爱,礼遇过于诸公主,赐甲第,连于宫禁。韩、虢、秦三夫人与铦、锜等五家,每有请托,府县承迎,峻如诏敕,四方赂遗,其门如市。

以下是《新唐书》原文

玄宗贵妃杨氏,隋梁郡通守汪四世孙。徙籍蒲州,遂为永乐人。幼孤,养叔父家。始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聘韦昭训女,而太真得幸。善歌舞,邃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迎意辄悟。帝大悦,遂专房宴,宫中号“娘子”,仪体与皇后等。

天宝初,进册贵妃。追赠父玄琰太尉、齐国公。擢叔玄珪光禄卿,宗兄铦鸿胪卿,锜侍御史,尚太华公主。主,惠妃所生,最见宠遇。而钊亦浸显。钊,国忠也。三姊皆美劭,帝呼为姨,封韩、虢、秦三国,为夫人,出入宫掖,恩宠声焰震天下。

第一,新唐书完全篡改了旧唐书的时间线。

两个对比你会发现新唐书里的入宫时间线改动非常大,是完全根据寿王妃出家的时间线再结合杨玉环封妃的时间线来写的,但旧唐书可以确定的是她是武惠妃死后入宫的,而且从旧唐书行文上来看,封贵妃前三个姐姐就已经皆有才貌,出入宫掖且已经是国夫人了,也就是说杨玉环在封贵妃前就应该是杨婕妤,杨嫔之类的妃子了。但是新唐书显然把国夫人们获得封赏这件事调整到了封妃后面。

侧面也推导一下,杨玉环入宫的时间,到底是开元二十四年后的哪一年。

日映宫城雾半开,太真帘下畏人猜。黄翻绰指向西树,不信宁哥回马来。——《宁哥来》张祜

宁王去世的时间是开元二十九年,黄谣能传到张祜这里证明杨玉环和宁王肯定是接触过,且有机会近距离多次相处过的,那她入宫的时间绝对早于开元二十九年。

寿王妃出家是开元二十八年,如果她是杨玉环,不可能和宁王有啥接触,因为宁王在她出家一年后就死了,按照新唐书的说法她是出家好几年后才入宫,这种黄谣不可能传出来。

杨国忠和虢国夫人传乱伦也是要并排骑马被百姓看到才能传出来的,这种黄谣也不可能无中生有。

如果说这种诗词都是黄谣,那《长恨歌传》是资治通鉴也用了的史料吧。

《新唐书》的春秋笔法在于,一篇全是历史错误的小说,他只断章取义地用了“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

然后就拍板她是寿王妃!

问题是,人家全句是“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既笄矣。鬓发腻理,纤秾中度,举止闲冶,如汉武帝李夫人。”

这也是我脑补杨玉环是寿王妃举荐的原因,一来她是寿王妃家的养女,二来寿王妃绝对有一个武惠妃留下的很熟悉老登喜好的太监宫女侍从团队。

而且比喻用的是李夫人,刚好李夫人是老哥举荐的,这里刚好是老姐推荐,一语相关了。

但是新唐书在这一块失明了,只看到了寿邸两个字。

所以杨玉环能一入宫就“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移上意。”

顺便里面提到了年龄“既笄矣”,这个年龄对得上旧唐书时间线,武惠妃去世的时候她大概17岁左右,比较符合我推算的她在寿王妃出家前已经入宫了好几年。同时也符合白居易说的“养在深闺人未识”“杨家有女初长成”。

第二,按头捆绑了寿王与事件的关联。

除了入宫时间线外,新唐书还硬性捆绑了寿王在里面。先是“始为寿王妃”后“更为寿王聘韦昭训女”,但是旧唐书是没有的,一个字没提寿王。

而寿王二婚的时间放在那个时段跟杨玉环可以说是没有半毛钱关系,他拖到那个时间段再婚是因为“让帝薨,瑁请制服,以报乳养之恩,玄宗从之。”

新唐书的春秋笔法就在这里了,硬性捆绑了寿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无关紧要的一提,寿王妃和杨玉环如果是同一个人,亲爹抢媳妇,养爹搞暧昧 ,寿王的精神状态还这么稳定真的有点不可思议)

第三,新唐书几乎所有史料都只断章取义只用了支持自己观点的一方。

除了上面说的《长恨歌传》,还有包括以下史料:

《册寿王妃杨氏文》——完全无视这里直接说了寿王妃是杨玄璬长女,资治通鉴甚至直接说寿王娶的是玄琰女了。

《旧唐书》——只取用了杨玉环被杨玄璬收养过,以及杨玉环初见就是衣道士服这点是完全不提,其他时间线之类的一个字不提。

《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寿王妃出家,完全不提这个时间线上杨玉环早就已经衣道士服

《杨太真外传》——宋代的小说

———————————————————————————————————————————

现在说一下旧唐书侧面印证比较符合逻辑的地方

1、入宫时间足够长,比较符合后宫晋升制度

2、几乎能对得上所有奇奇怪怪的文献,比如《长恨歌》《长恨歌传》《宁哥来》“初长成”“人未识”(反推过去她可能是20岁前就入宫了,老登无论有没有扒灰,糟蹋小姑娘的事情没法洗)

3、正常入宫,所以0大臣劝谏

另外新唐书不合理的地方

1、为了符合寿王妃出家的诏书就改成了出家六年才入宫,入宫一年不到就封贵妃。所以这迷之六年到底是想干嘛?

2、入宫不到一年就越过高位妃嫔封了贵妃,还有家人全封赏是干嘛?生怕大臣不炸毛吗?但是大臣0劝谏

3、韦妃是天宝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杨玉环册封是同年八月十七,两人的册封时间只差距了二十天,老登到底想干嘛,欲盖弥彰生怕别人不联想到她们是一个人吗?

4、还有一个胡人传统的矛盾说法,一边说老登在掩饰,一边说有胡人传统大家不介意,那到底老登是要不要掩饰啊?

我就不说老登这个炫妻狂魔带着她出席了各种宫宴和重要场合了,这种心理素质我不认为他掩饰什么,就是正常合理的记录他娶了一个妃子,玄琰女,且是杨玄璬养女。

顺带一说,不知道什么时候流传的《唐会要》是最早记录她们两个是同一个人的,我翻了两个版本的《唐会要》都没有。

还有她们是同一个人这个事情除了新唐书,资治通鉴也是更离谱的,直接写寿王娶的是玄琰女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