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用兵总会有粮草问题?
以前为了写小说推演严谨,按照梦溪笔谈里给的数据算过,理想状态下,纯陆路运输,每250公里,运抵的粮食就要减半。
也就是,250公里实至50%,成本50%
500公里实至25%,成本75%
750公里实至12.5%,成本87.5%
1000公里实至6.25%,成本93.75%
1250公里实至3.125%,成本96.875%
假设你用兵1万,后勤距离是1000公里,每月需粮1万石(唐石),则每月起运需16万石,若用兵半年,则共需起运96万石,用兵1年,共需起运192万石。
光说这个大家可能没啥概念,天宝年间(744年),唐朝的粮米岁入是1980万石。
也就是说在两千里之外,只打一年这么一场看似小规模的战役,就得消耗掉盛唐粮米岁入的10%。
所以孙子才会说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为什么自古以来,农耕打游牧难,游牧打农耕易?
农耕打游牧,是从人多的地方往人少的地方打,越打越不能因粮于敌,后勤越差。
游牧打农耕呢,人家从人少的地方往人多的地方打,越打越因粮于敌,后勤反而越好。
就算在大家道德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农耕也要处于绝对的劣势。
还有一件很有趣的事。
初唐用兵草原比之冷兵器时代的历朝历代,取得的成果都要显著。
很可能存在的一个潜在的原因,就是气温的升高,让草原有了更多产出,从而导致唐军用兵草原的实际成本大大降低了。
另外,在古代,不打仗时,屯田兵和卫所兵基本是不怎么花钱的(甚至还能给朝廷交粮食,可以说是朝廷的农奴)。
顺便一说,明朝为什么不经略西域。
由于蒙古对北方的摧残,明初的甘肃,基本上没什么人,要用兵西域,粮草的起运点最少是在兰州。
而兰州到西域第一个稍大的产粮区,吐鲁番的距离,是1500公里,按照我这个算法,起运100万石,最后能到8000石不到。
嗯,8000石能供700人打一年。
确实没办法。
——————
解释一下这个数据怎么来的:
梦溪笔谈的原文是:
凡师行,因粮于敌,最为急务。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余尝计之,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乾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斗,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尽。若计复回,只可进九日。二人饷一卒,一去可二十六日;米一石二斗,三人食,日六升,八日,则一夫所负已尽,给六日粮遣回。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若计复回,止可进十三日。前八日,日食六升。后五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三人饷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米一石八斗,前六日半,四人食,日八升。减一夫,给四日粮。十七日,三人食,日六升。又减一夫,给九日粮。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计复回,止可进十六日。前六日半,日食八升。中七日,日食六升,后十一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放回运人,须有援卒。缘运行死亡疾病,人数稍减,且以所减之食,准援卒所费。运粮之法,人负六斗,此以总数率之也。其间队长不负,樵汲减半,所馀皆均在众夫。更有死亡疾病者,所负之米,又以均之。则人所负,常不啻六斗矣。故军中不容冗食,一夫冗食,二三人饷之。尚或不足。若以畜乘运之,则驼负三石,马骡一石五斗,驴一石。比之人远,虽负多而费寡,然刍牧不时,畜多瘦死。一畜死,则并所负弃之。较之人负,利害相半。
加粗的地方是参与计算的要点:
取个理想一点的人畜比,1人1驴(这个配置可适用于沙漠以外的所有陆路场景)。
250公里 | 一人 | 一驴 | 合计 |
---|---|---|---|
起运 | 0.6 | 1 | 1.6 |
日食 | 0.02 | 0.02 | 0.04 |
行500里须 | 10日 | 10日 | 10日 |
往来共食 | 0.4 | 0.4 | 0.8 |
运至 | 0.2 | 0.6 | 0.8 |
可见,500里减半。
给驴也配2升粮是为了避免它在路上没草吃的时候饿死。
————